血管性痴呆的防治常识

2016-9-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张小平,主任中医师,医务科副科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痛学会会员。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年参加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进修班学习。从事神经内科工作10余年,有上千例脑血管病的诊治经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急救、预防和康复上已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先后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一些患者痴呆,在医学上,这种痴呆称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中风等,所致精神障碍中的一种,血管性痴呆一般在50~60岁中老年人身上发病,早于一般的老年痴呆。

血管性痴呆与老年痴呆不同,并不是人体神经系统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老化,而是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引起血管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减低,使脑组织供血不足,导致脑细胞缺血缺氧发生坏死造成的。

  据了解,血管性痴呆早期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如头痛、头昏、失眠、耳鸣、易疲劳、易激动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明显的精神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情绪极不稳定,容易激动和伤感,往往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痛哭流涕、大发脾气或欣喜忘形等。

  在血管性痴呆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痴呆状态,仅有的一些记忆力轻度受损、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变化等状态被称为认知障碍。早期的血管性认知障碍可通过改善脑血流,预防脑梗塞、促进脑代谢等办法控制病情,使患者的认知能力保持在稳定水平,并阻止其向痴呆状态恶化,而患者一旦进入血管性痴呆状态,就很难通过治疗使其恢复正常。

  痴呆实际上是指大脑功能衰退,特别是与智能有关的功能全面衰退,而且要衰退到一定程度的综合征。通常包括记忆力、认知力、情绪与行为等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并且持续到数月或半年以上。疾病病因主要是脑内血管病变,即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两大系统。可以是这些血管本身的病变,也可以是颅外大血管及心脏的病变,间接影响脑内血管,供血不足而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最终使大脑功能全面衰退。

  1.脑动脉闭塞导致多发性梗死和脑组织容积减少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反复多次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闭塞,使大脑半球出现多发性的较大的梗死病灶,或出现额叶和颞叶的分水岭梗死,使脑组织容积明显减少,当梗死病灶的体积超过80~ml时,可因严重的神经元缺失和脑萎缩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2.缺血和缺氧性低灌注大脑皮质中参与认知功能的重要部位以及对缺血和缺氧较敏感的脑组织由于高血压和小动脉硬化所致的小血管病变,长期处于缺血性低灌注状态,使该部位的神经元发生迟发性坏死,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可在反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后,出现近记忆力减退、情绪或性格改变。国外学者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所做的调查发现,有多次心力衰竭病史或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中,痴呆发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对照者。

  3.皮质下白质病变白质内的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性,管壁纤维性增生及变厚,白质发生广泛弥漫的脱髓鞘改变,使皮质和皮质下的联系受到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类型为Binswanger病,其次还可见于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

  4.出血性病变包括脑组织外出血的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大脑半球内出血性血肿,对脑实质产生直接破坏和间接压迫,并阻塞了脑脊液循环通路,出现脑积水,临床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痴呆表现。

5.各种类型的炎症性脑血管病包括非特异性血管炎,以及结核、梅毒、真菌、寄生虫等均可成为脑血管性痴呆的病因。此外,血液病、一氧化碳中毒,以及中枢神经脱鞘病等偶尔也可引发脑缺血或脑梗死,进而出现痴呆症状。Wallin等曾提出过一种以神经递质缺损为主的非多梗死的脑血性痴呆,值得注意。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目前主要是通过改善脑血管循环以及营养神经、增加神经递质功能如乙酰胆碱等方面来处理,以达到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同时伴有精神异常症状时如昼夜不眠、言语错乱,可用抗精神病药物处理。中药以补肝肾,填精髓,通血脉治疗法则进行,中药可选用银杏、核桃仁、益智仁、杜仲、桑寄生、刺五加、制首乌、水蛭、丹参、川芎等。另外也可以通过按压百会、四神聪、风池、神堂、足三里等穴位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除此积极参加一些社会交流或者益智娱乐活动,也有助于预防或改善痴呆的发生和发展。









































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白癜风怎样治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hyz/9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