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又见ldquo真红rdq
2021-2-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以神经系统症状就诊的患者很容易让人想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高龄、遗传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却少想到风湿免疫、血液乃至消化、呼吸、肿瘤等相关因素或疾病。近期就又遇到一例以神经系统症状就诊的血液病患者,一位皮肤红的有点发紫的头晕伴一侧头皮、面部发麻的有长期吸烟史、多年高血压病的老年男性患者。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vera,PV)简称“真红”,是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表现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所有病例均有JAK2VF或有其他功能相似JAK2基因突变。临床特征有皮肤黏膜红紫、脾大和血管及神经系统症状。血液学的特征为红细胞和全血容量绝对增多,血黏滞度增高,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据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9~2.6/10万,无明显地区和国家间的差别。中老年发病较多,50~60岁是发病的高峰,也有少数青年和儿童患者。男性略高于女性。依据病程进展,可分为三期:①PV前期:仅有轻度红细胞增多;②显性PV:红细胞显著增多;③衰竭期或PV后骨髓纤维化期(血细胞减少,无效造血,骨髓纤维化,髓外造血,脾功能亢进),少数可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展。预防血栓、静脉放血和降细胞治疗为一线治疗方法。本病进展缓慢,如无严重并发症可生存10~15年以上。不治疗者平均生存仅18个月。死亡原因主要为血栓、栓塞及出血,部分患者晚期可转变为白血病或发生骨髓纤维化、骨髓衰竭[1]。
病例如下:
患者男性,65岁。
主诉:反复头晕10年,加重伴左侧头皮、面部发麻1周。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始出现头晕,诊断有“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左顶叶深部脑梗死”,长期服用“厄贝沙坦mgqd”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可。近1周患者阵发性头晕发作,天旋地转,伴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偶有咳嗽,出现左侧头皮、颜面部麻木,自行发现双手发红、发绀,阵发性加重。
既往史:吸烟约20年,平均20支/日。偶有饮酒。
体格检查:T:36.5℃,P:72次/分,R:20次/分,BP:/80mmHg,自动体位,表情自如,唇色轻度发绀,面部、颈部、双上肢皮肤发红、指端红紫。心肺腹(-),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注:中间为患者右手,颜色格外的红,大小鱼际、指端尤为明显,红的有点发紫(颜色偏暗)。
指端血氧饱和度96%。
初步诊断:1.再发脑梗死?2.高血压2级很高危,3.慢性支气管炎?4.红细胞增多症?
相关检查:
血常规(空腹静脉血):WBC7.8×10E9/L,RBC7.20×10E12/L↑,HGBg/L↑,PLT×10E9/L↑,HCT0.L/L↑,MCV94.2fl,MCH27.9pg,MCHCg/L,RTC0.。
复查血常规(随机末梢血):WBC8.6×10E9/L,RBC7.37×10E12/L↑,HGBg/L↑,PLT×10E9/L,HCT0.L/L↑。
ESR0mm/H,K5.54mmol/L,同型半胱氨酸46umol/L。
D-二聚体、凝血、叶酸、维生素B12、铁四项、肝功、肾功、尿酸、血糖、血脂、心肌酶、风湿四项、淀粉酶、甲功、AFP、CEA、CA19-9、TB、MP-Ab、PCT、尿常规均(-)。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59次/分)。
肝胆脾胰泌尿系B超:肝内回声稍增密,请结合化验检查。胆囊息肉(3mm*2mm)。脾大(脾厚45mm,长径mm),脾门静脉扩张(8mm)。前列腺增大伴钙化。
心脏彩超:主动脉瓣钙化伴轻度关闭不全。
颈部血管彩超:左侧颈动脉分叉部斑块,左侧椎动脉管径细,内未见血流,建议CTA检查。
脑CTA+胸部CT:颅脑:1.CTA示脑动脉硬化:1)左侧椎动脉V3-V5段闭塞,左侧小脑后下动脉重度狭窄,左侧小脑前下动脉轻度狭窄;右侧椎动脉V5远段非钙化斑,管腔轻度狭窄约30%-40%;基底动脉近段轻度狭窄;2)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钙化为主混合斑,管腔轻度狭窄约25%-50%,左侧C5段狭窄稍明显;3)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左侧大脑后动脉P1-P3段轻中度狭窄请结合临床,建议颈部CTA、DSA进一步检查。2.双侧小脑半球、左侧小脑扁桃体、双侧枕叶、右侧顶叶、双侧额叶多发脑梗死,大部分为陈旧病灶并软化灶形成;双侧丘脑、基底节、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脑白质脱髓鞘变性,轻度幕上脑积水。建议MR进一步检查。胸部:1.双肺下叶背侧肋胸膜下小范围间质性炎症,邻近肋胸膜稍增厚;右侧肺尖少许肺大疱。2.右肺下叶前基底段胸膜下增殖小结节,建议定期复查(周期12个月)。3.主动脉硬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钙化斑,建议必要时CTA进一步检查。4.左侧肺门区淋巴结钙化。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1.3mIU/ml↓(2.59-18.5)。
骨髓涂片检查: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巨核系增生为主,请结合临床。外周血涂片:白细胞不少,分类未见异常,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可见球形红细胞,血小板同骨髓。
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右侧叶小实质性结节(3mm*5mm),TI-RADS-US分类3类。
肺通气功能检查:肺通气功能大致正常,MEF75%,MEF25%下降。
入院静脉补液、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后患者双手间断紫绀加重症状消失,隔天静脉放血1次,每次约ml,放血前嘱饮水足量。第1次放血后患者头晕、左侧头皮、颜面部麻木症状消失。
一直以为静脉放血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等亲自去操作时才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原本打算患者静脉点滴完液体后不拔针,将空的输液袋放到患者床下,让其静脉血慢慢流出,依靠重力引流到刚刚滴空的输液袋即可,结果不到1分钟,针头就堵掉了。只好让护士重新扎针,拿来50ml注射器抽血,抽着抽着同样堵针头、堵管,患者凝血功能正常,针头、输液管、注射器及组织损伤都可作为凝血启动因子而启动凝血。最后用稀释的肝素充分浸润针头、输液管、注射器,抽血前用少量稀释的肝素钠冲管后才解决了凝血堵管的问题,并且用20ml的注射器最好操作
第2次放血后患者手掌红紫明显减轻,由暗红变鲜红,逐步接近正常肤色。
第3次静脉放血ml后隔天复查血常规:WBC7.0×10E9/L,RBC6.90×10E12/L↑,HGBg/L↑,PLT×10E9/L↑,HCT0.L/L↑。
病例小结:
1.患者男性,65岁。
2.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有脑梗死病史,未留下明显后遗症。
3.因“反复头晕10年,加重伴左侧头皮、面部发麻1周”神经系统症状入院。皮肤红紫,尤其是双上肢,间断局部紫绀、颜色发暗。血氧饱和度96%。
4.入院血常规:WBC7.8×10E9/L,RBC7.20×10E12/L,HGBg/L,PLT×10E9/L,HCT0.L/L,MCV94.2fl,MCH27.9pg,MCHCg/L,RTC0.。ESR0mm/H。
5.促红细胞生成素(EPO)1.3mIU/ml(2.59-18.5)。叶酸、维生素B12、铁四项均(-)。
6.骨髓涂片检查: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巨核系增生为主,请结合临床。外周血涂片:白细胞不少,分类未见异常,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可见球形红细胞,血小板同骨髓。
7.B超提示脾大。
8.静脉放血2次后复查血常规:WBC7.2×10E9/L,RBC7.06×10E12/L,HGBg/L,PLT×10E9/L,HCT0.L/L。
9.结合患者病史、体征、肺通气功能检查、甲状腺彩超、腹部B超、颅脑+胸部CT、血检等相关辅助检查排除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成立
——“再发脑梗死,高血压病,高钾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断成立
处置:
1.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抗血小板聚集,预防梗塞。
2.给予静脉放血的同时,加用羟基脲片0.5gP.Obid,抑制骨髓过度增殖。
3.“高钾血症”考虑服用厄贝沙坦所致(当然也不排除过度增殖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入血的钾离子),给予更换降压药物,改为氨氯地平片5mgP.Oqd。针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适当补充叶酸。
4.静脉放血3次(每次约ml)后复查血常规:WBC7.9×10E9/L,RBC6.90×10E12/L,HGBg/L,PLT×10E9/L,HCT0.L/L。临床症状缓解。
静脉放血4次(ml),手掌皮肤颜色接近正常,患者血压最低/70mmHg(已停用降压药物前提下),停止放血。复查血常规:WBC7.2×10E9/L,RBC6.45×10E12/L,HGBg/L,PLT×10E9/L,HCT0.L/L。
知识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1]
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WHO6年髓系肿瘤标准)
1.主要标准
(1)Hb>g/L(男)或>g/L(女);或红细胞压积:男性>49%,女性>48%;或红细胞量增加。
(2)骨髓活检示年龄校正三系血细胞增生(全骨髓增生),即显著红系、粒系和巨核系增殖。
(3)JAK2VF(+);或JAK2外显子12突变阳性。
2.次要标准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低于正常参考范围。
符合3项主要标准,2项主要标准加1项次要标准,均可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真性红细胞增多后骨髓纤维化(post-PV)诊断标准
1.主要标准以下2条均需满足:
(1)此前按WHO诊断标准诊断为PV。
(2)骨髓活检显示纤维组织分级为2/3级(按0~3级标准)或3/4(按1~4级标准)。
2.次要标准至少符合其中2条:
(1)贫血或不需要持续静脉放血(在未进行降细胞治疗情况下)或降细胞治疗来控制红细胞增多。
(2)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幼稚红细胞。
(3)进行性脾大(此前有脾大超过左肋缘下5cm或新出现可触及的脾大)。
(4)以下3项体质性状中至少出现1项:过去6个月内体重下降>10%,盗汗,不能解释的发热(>37.5℃)。
三、各种红细胞增多症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病因
不明
组织缺氧或异常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见于高山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患、肾母细胞瘤等
血液浓缩,见于脱水、烫伤
皮肤与黏膜
砖红
发绀常见
不红
脾大
多
罕见
无
高血压
常见
无
无
红细胞容量
↑
↑
正常
血浆容量
正常或↓
正常或↓
↓
动脉血氧饱和度
正常
正常或↓
↓
白细胞数
↓
正常
正常
血小板数
↑
正常
正常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
↑
正常
正常
骨髓涂片
粒、红、巨核系均增生
红系增生
粒、红系正常
促红细胞生成素
↓或正常
↑
正常
血清维生素B12
↑
正常
正常
不依赖EPO的BFU-E生长
(+)
(-)
(-)
知识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风险分层及相应治疗[2]
风险分层
PV患者治疗策略
孕期PV患者治疗策略
低危组,无血小板(PLT)增高(年龄<60岁且无栓塞病史)
低剂量阿司匹林+静脉放血
低剂量阿司匹林+静脉放血
低危组,伴PLT增高(年龄<60岁、无栓塞病史且PLT计数>0×10E9/L)
低剂量阿司匹林(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30%)+静脉放血
低剂量阿司匹林(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30%)+静脉放血
高危组(年龄≥60岁和/或有栓塞病史)
低剂量阿司匹林+静脉放血+羟基脲
低剂量阿司匹林+静脉放血+INF-α
高危耐药组(羟基脲)
低剂量阿司匹林+干扰素(年龄<65岁)或马利兰(年龄≥65岁)
低剂量阿司匹林+静脉放血+INF-α
参考文献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7:-.
[2]黄晓军,吴德沛.《内科学》血液内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