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争昌针灸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及治疗体会
2021-7-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及治疗体会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张争昌
一、中风的概念及发病
中风病属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脑血管意外范畴,主要包括西医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痉挛等脑血管病。在临床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具有高发病,高死亡,高致残,高复发的四高特点。据有关文献报道年前中国人中风的年发病率约为-/10万。年死亡率为86.03—/10万,为各种死因之首。致残率占患者总数25%,复发率为20—30%。据WHO年9月28日公布的结果,中国中风病的年发病率约为/10万,居世界第二位。仅次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10万)。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年1月发布,全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患者约万人(其中缺血性中风病约占84.6%),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万人。存活的患者总数(包括痊愈者)约-万人,其中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者又占50-71%。数字对比:91年前中风发病率为-/10万,年前为/10万;91年前致残率为75%,年前为50—70%。
说明在近15年间中风的发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随着对中风病治疗水平的提高,其致残率下降。发病上升约40/10万,而致残率仅提高5%。提高治疗中风的效果刻不容缓。
年10月29日第11个世界卒中日公布:卒中已成为导致我国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脑卒中每四个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就有三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中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中40—64岁的劳动力人群占50%。我国每年新发现脑卒中患者万,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王拥军)。
二、针灸治疗中风的介入时机
关于针灸治疗中风的介入时机问题,针灸界争议较大。
其观点有二:
(一)齐淑兰总结大多数医生的观点;应区别对待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二)石学敏院士、东贵荣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缺血性、出血性中风均应在发病开始即刻介入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中风的介入时机问题:治疗中风针灸何时介入,既是临床医疗实践中有争议的问题,也是针灸治疗中风能否提高疗效的关键点。回答这个问题,大多数医生认为应区别对待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1、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理基础是脑血栓形成或栓塞性脑缺血或脑血管痉挛等,使其所供应的脑神经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而发病。所以,几乎所有的来稿者均认为针刺的介入越早越好,针刺介入越早越能尽快促使血脉通畅,恢复血液供应,减少因缺血而致的脑神经组织的坏死。
2、出血性中风
出血性中风的病理机制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其所供应的脑神经组织得不到供养而发病。脑血管破裂的原因多是由于血压太高所致。尽管有一些报道,在出血性中风发病的一两天即给予针刺,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但多数来稿者还是持谨慎态度,认为在发病急性期处于抢救阶段,针灸不宜立刻介入,而是在生命体征平稳后3~5天,针灸才可介入(偏远边区无任何抢救条件的基层除外)。此时针刺还要注意根据患者的敏感度以及接受针刺的程度进行适度刺激,刺激强度不能太强。对于出血性中风的治疗,要小心谨慎,但也不可因噎废食,在早期一律不使用针灸,这样往往会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不可逆转的脑神经坏死,出现严重的后遗症或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掌握好这个度,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是很关键的问题。
3、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如何区别治疗问题
在中风急性期治疗如前所述,缺血性中风应尽早尽快采用针灸治疗,并可根据病情选穴针刺;而对于出血性中风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如血压在/90mmHg以下)3~5天再介入针灸治疗较稳妥,且选穴时应注意避免选用敏感性太强的穴位,手法宜轻柔,刺激要轻,以免使患者紧张而引起血压上升。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二者的治疗基本一致,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选穴针刺。
石学敏、东贵荣观点
石学敏等应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出血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治愈率显著高于稳定期和后遗症期,但治愈率随病程延长而呈递减趋势。东贵荣等采用头穴针刺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药组和血肿碎吸组,颅脑CT复查显示针刺组血肿吸收快,周围水肿也很快消失,没有出现针刺后再度出血的病例,并特别强调病例选择应以病灶出血静止、生命体征稳定为指标,治疗中应注意血压变化和并发症处理。行清椿等将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清降调督透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各75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清降调督透刺组在总体疗效,意识、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疗效,血压下降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两组治疗前后血压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三、中风的针灸治疗
(一)体针:
1、取阳经穴为主治疗半身不遂
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太溪)
刺法:一般均刺病侧穴,也有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泻患侧的治法。
认为风病多犯阳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使机体的功能待以逐渐恢复。
此方案在临床中,对中风恢复期有一定疗效。总体讲单靠此方案的治疗是远远不能解决偏瘫问题的。(针灸学五版教材年,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年6月一版教材,7年9月二版教材))
2、取阴经和督脉穴为主治疗半身不遂。(十二五规划教材年11月第2版教材,主审:石学敏)
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
(1)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2)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尺泽(手太阴肺经)
(3)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
操作方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肢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min;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l~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点击查看??
醒脑开窍针刺法精髓
疗效观察
通过对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痊愈例(占总数的59.27%),显效5例(占总数的23.15%),无效40例(占总数的0.44%);从病种与疗效结果看,脑出血例,痊愈例(57.04%),显效例(26.36%),无效11例(0.36%);脑梗塞例,痊愈例(60.42%),显效例(21.4%),无效29例(0.49%)。
3.阴阳经平衡针刺法治疗半身不遂
王玉明:此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例,愈例(占总数的61.2%),显效88例(占总数的27.9%),好转23例(占总数的2.4%),无效11例(占总数的3.5%),总有效率为96.5%。
取穴以上、下肢关节部位的经穴为主,按……阳经——阴经——阳经——阴经……顺序交替取穴。全部穴位分为三组。
I组:上肢取肩髃、少海、外关、太渊、合谷;下肢取髀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
Ⅱ组:上肢取肩髃、尺泽、手三里、内关、液门;下肢取足五里、梁丘、阴陵泉、悬钟、然谷。
Ⅲ组:上肢取天泉、曲池、神门、阳溪;下肢取环跳、阴包、阳陵泉、太溪、丘墟。
以上三组穴位依次隔日交替针刺,10次为一疗程。疗程与疗程之间可酌情休息1~3天。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6.5%,脑血栓形成疗效最好,治愈率达74.6%;脑溢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后遗症疗效最差。脑出血占17.1,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4.8%。
该法是以阴阳平衡为指导思想,意在贯通阴阳两经,调整脏腑气血的平衡,具有取穴少,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快,疗程短的优点。
4、早期应用通腑针刺法治疗中风
治疗组取穴:通便(奇穴,脐中旁开3寸)、支沟、上巨虚、风池、风府、水沟、关元(以上穴称通腑穴组)。如患者属肝阳上亢型加行间、侠溪;痰热内闭型加中脘、‘丰隆;气滞血瘀加血海、三阴交;肝肾阴虚加太溪、太冲。通腑穴组与辨证所选腧穴,在发病24~48小时开始针刺治疗。
(二)头针
1、焦顺发头针治疗中风偏瘫
主要针刺运动区,感觉区治疗,显效及痊愈病例约占70%,总有效率达95.34%。
运动区:上点: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厘米处。
下点:眉枕线和鬓角前缘相交点,两个连线即是。
感觉区:运动区平行后移1.5厘米。
点击查看??
焦顺发-焦氏头针
2、靳瑞颞三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
颞三针组
颞三针定位:于偏瘫对侧颞部、耳尖直上2寸处为第一针,然后以第一针为中点,同一水平前后各旁开1寸处分别为第二针、第三针。将针留置带回家,其间不施用手法,6~8小时后嘱咐其家人将针拔出,拔针时注意按压止血,治疗当天勿洗头。留针期间病人按常规进行日常活动,以上针法每日进行1次,每周针5天,休息2天,10次为一疗程。
点击查看??
靳瑞——靳三针
3、头项穴位结合治疗脑梗塞(张毅明)
观察例患者,病程在3个月以内68例,3-6个月64例。梗塞病灶小于1.5cm76例;1.5-3cm56例。
治疗方法:取头四针(百会透曲鬓穴,分4针透刺),项七针(指头项部风府、天柱(双)、风池(双)、完骨(双),计7个穴位)。头针以0.35×40mm毫针从百会至曲鬓刺4针,每针沿皮刺入皮下1寸,捻转次/min,捻转5min,间隔5min再行捻转,重复3次。风府穴斜向下刺1~1.2寸,以头脑轰胀感为度;天柱穴向内斜刺0.8~1寸;风池、完骨针尖向喉结方向,进针l~1.5寸,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促进风池穴针感放散至前额部,留针20min,每日1次。
疗效与梗塞灶大小的关系:梗塞灶1.5cm,痊愈53例(占总数的46.04%),未愈23例(占总数的29.94%),合计76例,总有效率为69.74%;梗塞灶为1.5~3cm,痊愈27例(占总数的33.94%),未愈29例(占总数的22.06%),合计56例,总有效率为48.21%。
四、巨刺加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偏瘫
上肢瘫取肩髃、曲池、合谷、后溪;下肢瘫取髀关、三足里、阳陵泉、绝骨、太冲、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先针健侧穴位,后针患侧穴位,留针20min起针。然后用皮肤针叩击患者上背部,以脊柱正中的督脉和膀脉经的两侧线为主,使其皮肤隐隐出血,然后加用数枚火罐,拔出其中瘀血。一般总量5~l0ml为宜,或可根据患者体质和病程而适当加量。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6~7d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一般3~6个疗程即可。
五.火针疗法为主治疗急性脑梗塞
治疗组:火针点刺百会、尺泽、委中处浮络点刺出血,每日1次,I0次一个疗程,隔1天进行第2疗程,同时辅以降纤酶5u加入ml生理盐水中,每日1次,共3天。
六.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
以患侧阳经穴位为主,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丰隆。从上向下,每次上肢和下肢各取一穴。
操作方法
采用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黄芪注射液2ml(相当于4g)。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号长注射针头直刺入穴位1.5寸,提插得气,产生酸麻胀感后,回抽无血,缓缓推入药液。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2个疗程统计疗效。采用以上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组织治疗。
七.刺血疗法治疗急性及脑梗塞
刺血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刺血疗法。双侧手十二井穴、十宣穴、耳尖及耳背静脉放血3组穴位,每次取4~6个穴,以三棱针点出血,放2~3滴。每曰一次,连续治疗7天。
八.益肾调督法治疗缺血性中风
主穴:(1)肾俞风府、筋缩(2)太溪、命门、大椎
配穴:外关(患侧)、合谷(患侧)丰隆(取)、光明(患侧)
二组穴交替使用,肾俞、太溪、命门用补法,其余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治疗30天。本治疗方法和杨长森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治疗学》中的中经络半身不遂取穴方案进行对比(上肢:肩髃、、曲池、合谷、外关。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太冲)。
九.深刺腰阳关为主治疗中风下肢痉挛
脑中风后约4个星期至半年为痉挛期,是临床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治疗组:患者侧卧下肢屈曲位,患侧在上,健侧在下。取腰阳关穴,垂直进针深刺至下肢产生放电感为得气,取大肠俞,垂直进针,深刺至下肢产生放电感为得气,取丘墟向照海穴透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对照组:取穴体位及针感要求同治疗组,取环跳穴,足三里、丰隆、阳陵泉、绝骨,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下肢痉挛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下肢软瘫对照组有较好的作用。
十、针灸治疗中风的实验研究概况
(一)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1.张建斌(医院)研究发现针刺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髀枢、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每次选6-8穴为一组。
2.放血组:太阳、曲泽、委中/均双侧
观察的检验项目:
①纤溶酶原活性;
②纤溶酶原抑制物活性
③纤维蛋白原
④溶栓二聚体。
结果:
针刺组、放血组在治疗30天后均有降低上述四项指标的作用,放血组较针刺组更为显著。
近几年研究发现脑梗塞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亢进,抗凝血功能和纤溶活性下降,即高凝状态。所以临床对此病的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是治疗脑梗的二大原则。所以刺络放血疗法,不论是对脑梗的治疗和预防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二)针刺加运动作业法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张华梅等用针刺加运动作业法治疗脑梗偏瘫,观察到该办法能明显的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时使血液中的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均有下降。
主穴:风池、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运动作业法:以Bobath方法为主进行训练要点:患者在床上要进行抗痉挛体位摆放,对患侧肢体进行主动加被动按摩、坐立位平衡,要求患者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提示针刺配合运动作业有较好的改善血液流变性和降低血粘度的作用。并和单用药物组进行了对比观察,而后者疗效较差。
(三)头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体感诱发系统的影响
取穴:病灶侧百会至曲鬓穴区,从上至下依针3针,每一针捻转3分钟,次/分以上留针10分钟,再重复一次起针。
结果:脑梗塞患者的脑电图(sep)大多异常,具体表现为波幅低平,缺失,峰的潜伏期延长。欧阳钢对4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sep的变化,发现头针刺激,能使患者降低的波幅明显提高,延长的峰潜伏期缩短,缺失的波幅重现。
(四)放血疗法加中药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图的影响
资料:30例脑梗塞患者,全部均经脑血流图(TCD)检查示脑血流异常,并设立对照组30例亦为脑血流图异常的患者。
方法:
对照组:常规的活血化瘀药物治疗(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
治疗组:在常规的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印堂穴放血均放出三滴血,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观察3疗程。
治疗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图的改变情况如下:椎动脉:治疗前29.77±5.58,治疗后33.99±9.68;基底动脉:治疗前35.00±7.03,治疗后40.54±12.53;大脑中动脉:治疗前59.00±9.14,治疗后67.85±19.37。
沈特立,东贵荣研究发现针刺双侧百会透太阳较单侧对脑血流图的影响更为广泛。
所以针刺双侧头穴可能促进了大脑两侧血液的代偿和前、后交通动脉的开放程度,从而调整大脑左右两侧血流,以及从椎基底动脉系统获得血流代偿,改善脑供血。从而认为针刺范围的不同,对侧支循环的影响的形式、程度是不同的。针刺双侧头穴对侧支循环影响更广泛。
(五)头针可降低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因子(TNF)
血清肿瘤坏因子的作用:血清中肿瘤坏因子水平变化与脑梗塞体积密切相关。梗塞面积越大,其血清TNF水平越高。
治疗组:血塞通mg静点,每日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
针刺组:在治疗组方案的基础上加病灶侧运动区。常规操作,每日1次,15次一个疗程。
结果:两组治疗其TNF均有下降,但针刺组下降明显。15天后其针刺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较治疗组明显提高。
说明:脑梗塞早期进行头针治疗能降低血清中TNF的含量,促进脑细胞的恢复,加快了身体功能的恢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刺络放血可明显降低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脑组织的氧分压
资料:大鼠脑血管结构与人类脑血管结构接近。所以选择大鼠作实验动物。
结果:刺血实验性大鼠的井穴可使脑缺血区的氧分压下降速度明显减慢同时增加了脑血流量,有效地延缓了脑组织低氧状态的发展,又对实验性脑缺血区脑细胞外K+浓度的升高,Na+浓度的降低有抑制作用,可缓解细胞毒性脑水肿,从而对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人对治疗中风病的几点体会:
一、对于中风病的急性期、出血性、梗塞性中风均采用药物、针灸相结合的办法治疗。梗塞性中风占中风病的80%以上,先说梗塞性中风。
(一)梗塞性中风
治则: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大法。在发病的第一时间即介入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介入的越早,其效果越好,头针、体针相结合,以头针为主。
头针:对侧运动区、感觉区,(接续针刺)风池(双)。刺法:取1寸毫针6根,在选定的区域从上至下各刺3根,再刺双侧风池穴。对运动区、感觉区的6根针从运动区的上1/3第一根开始捻转,依次捻转完其余5根针,约10分钟。让患者活动患肢,每半小时1次,留针3-4小时,风池穴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全部起针后于十二井穴放血,放血的原则:宁多勿少。
头针加十二井穴放血是治疗梗塞性中风的一个基本有效的治疗处方。
药物:静点活血化瘀,降低血粘度的中药制剂:复方丹参40ml,也可酌情选用其他活血化瘀制剂。高血压多选用糖载体,高血糖多选用盐载体,高血压、高血糖同时存在,一般在糖载体加适量胰岛素。酌情配以其它的支持疗法对症治疗。
(二)出血性中风:出血量在30ml以下的患者,且出血部位不危及生命的,在第一时间介入针灸治疗。出血量在30ml以上的患者,建议去神经内科或外科行手术或其它治疗。
出血性中风:临床上以实证、热证为主,其治疗大法以醒脑开窍、豁痰通腑为大法。仍以头针、体针相结合,头针体针并重的原则进行治疗。
头针的应用同梗塞性中风。在体针的应用上,结合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处方进行治疗。通腑是醒脑开窍疗法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患者腑气通畅,随之出现窍开、脑醒的奇效。
二、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是我们针灸治疗的核心和关键
(一)对恢复期的治疗,重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对后遗症的治疗重在益气活血。恢复期以疏通为主(泻),后遗症期以补泻相兼,以补为主(补)。在组方时应遵循整体观念的基本原则,即:全身整体选穴加局部选穴是确立腧穴处方的大法。绝不能偏废,只重视整体选穴或只重视局部选穴都是我们针灸治疗中风的禁忌。
(二)对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始终坚持头针、体针相结合的原则。
(三)对肢体偏瘫或功能障碍,重视关节局部腧穴的选用
①不能握拳,以取腕关节局部阴经的腧穴为主,如大陵穴,内关穴;手指不能伸开,以取腕关节局部阳经的腧穴为主,如阳溪、外关,辅以温针灸或电针。
②屈肘不能或无力:以取肘关节阴经的腧穴为主,如尺泽、曲泽等(驰缓型)。肘不能伸开:以取肘关节阳经的腧穴为主,如天井、消泺等(痉挛型)。
③膝关节:软弱无力,以取膝关节周围穴为主,如阳陵泉、梁丘、曲泉等(驰缓型);膝关节不能或曲屈无力,以取委中、委阳、合阳、殷门、承山为主。
一般来说: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的比较多,即上肢为阳缓阴急,下肢为阴缓阳急,此时若在上肢的屈肌取穴,下肢的伸肌取穴,针刺多会加重痉挛。反之如果于上肢的伸肌取穴,于下肢的屈肌上取穴针刺,则完全是另一种结果。即拮抗肌取穴针刺治疗偏瘫患肢痉挛是一种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四)中风偏瘫出现下肢外旋、外翻重取下肢阴经腧穴,如箕门、血海、阴陵泉、阴谷、太溪等。
(五)出现下肢内旋、内翻以取阳经的腧穴,如髀关,风市、阳陵泉,申脉,照海等。
(六)肢体无明显的内翻,内旋及外翻,外旋以取关节局部腧穴为主
(七)对偏瘫在三个月以上者,应加用华佗夹脊穴,上肢瘫痪取颈夹脊5、7夹脊穴。下肢瘫痪,应加用腰夹脊1、3、5夹脊穴。
(八)对语言功能障碍者,应用舌三针。
舌上三针:聚泉,夹聚泉(聚泉旁0.5寸)速刺不留针。
舌下三针:海泉,金津、玉液,速刺不留针,宜出血量大,
頜三针:廉泉,夹廉泉(廉泉旁1寸)。
颈三针:风池(双),哑门(可刺至1.5寸),每周2次,5次为一个疗程。
(九)对出现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患者,(二次以上中风)速刺喉三针,廉泉,夹廉泉,风池,翳风向喉结深刺2寸,加咽后壁点刺。
(十)对便秘患者刺肺俞(双)、大肠俞(双)有良好的通便作用。
(十一)对小脑梗塞或出血出现的失济失调,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加刺平衡区。
(十二)对半年以上的中风偏瘫患者。应重视穴位注射及艾灸的应用。取穴原则同针刺取穴。每次上、下肢各取2个穴位,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及黄芪注射液,交替使用,每穴1.5—2ml,医院王乐亭教授的督脉十三针(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刺1寸深。对体质虚弱的患者,加灸百会、关元、神阙三穴和五脏俞加膈俞交替使用。
??点击查看??
金针王乐亭“督脉十三针”
(十三)重视刺血疗法对中风偏瘫的应用。如后遗症患者针刺结束前,沿督脉的大椎——腰阳关,膀胱经的大杼——大肠俞行梅花针叩刺。膝关节出现痉挛可在委中穴梅花针重叩,加拔大号火罐,留罐10分钟。对于神志、意识障碍的患者加可十二井穴或于十宣穴放血有明显的醒脑作用。
(十四)对肢体肿胀的患者,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加选水分、复溜,有明显的利水消胀作用。
(十五)功能锻炼:关节活动应量化,循序渐进,由弱到强进行,介绍纠偏鞋的制作。方法:选长20厘米,宽约6厘米的胶合板,固定在患侧下肢鞋足跟下三分之一处。在患者休息或睡眠时穿上此鞋,此时患足与床呈90度垂直夹角,坚持应用此办法,可有效的纠正患侧下肢的内旋,外翻。
(十六)偏瘫患者三个月内宜加用电针,三个月以上者应以艾灸为主。
三、影响疗效的几个因素
(一)针灸的时机与病程:针灸介入的时间越早疗效越好,病程在一个月内的疗效明显好于一月以上。
(二)病灶大小;梗塞灶在1.5cm者的疗效好于梗塞灶在1.5cm—3cm的患者,出血量在30ml以下的患者疗效明显好于30ml以上的患者。
(三)病灶部位:梗塞及出血部在基底节区的疗效明显好于脑干出血、梗塞的患者。
(四)头针及体针结合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体针或头针的疗效。
(五)年龄与疗效的关系:年龄在60岁以下的患者其疗效好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
(六)辨证取穴处方及针刺取穴准确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七)能认真坚持按针医师制定的治疗方案按规定疗程坚持治疗的较断清接受计急治疗的疗效好。
(八)患者在选择自己在认为较满意或是医师的前提下,坚持按选定医师治疗方案治疗的较频更接受医师的疗效好。
(九)中风患者在治疗过程功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特别是患病关节显得尤为重要,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家属能认真按照针灸医师制定的功能障碍去做的,其它疗效明显的好于不去或者不认真去按功能锻炼要求去体的。中风患者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要求动静结合,以动为主,量力而行,因病而施。活动,中风患者要活的质量高,就必须活动。马克思讲:生命在于运动。正常的机体需要运动,中风的患者更需要运动。
相关阅读
八大医案让你初通中医
医者必看电影《医痴叶天士》
郑魁山针灸“八法”及临床应用
关于“风”邪的内服和针灸治疗
《黄帝内经》精华摘录
腰痛针腹,你试过吗?
贺普仁针灸治疗皮肤病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