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如清风middot第9期PED桥接
2020-10-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专栏主编
穆士卿
穆士卿,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医学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每年进行诊治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颅内及颅外血管狭窄等神经系统血管病余例。并通过血流动力学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及愈合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四十余,其中二十余篇被SCI收录。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治疗组组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局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五项。
第9期作者:葛信波*刘健宋立刚穆士卿
单位:首都医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医院神经外科)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17岁,主因“头痛、右侧肢体麻木乏力30天,动脉瘤术后20天”入院。
病史特征
30天前在夜间睡眠中突发头痛,表现为头顶、枕部跳痛,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感,伴头昏沉感,无呕吐,无言语不清,无进食水呛咳。发病10医院,医院行头颅CTA提示基底动脉瘤。未予治疗。患者于年7月11日在本院行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PED植入术,术后患者有轻微头痛,目前为进一步治疗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入院。
手术过程
第一次手术过程:
年7月11日在全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及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PED植入术。
术前右椎动脉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中下段夹层动脉瘤。
术前右椎动脉3D造影
术前左椎动脉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中下段夹层动脉瘤,左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
经过手术讨论,由于患者病情复杂,且目前症状主要是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所致,拟一期经右侧椎动脉行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PED支架植入术。而二期行左侧小脑后下动脉PED支架植入术及颈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植入术。
术中路途显示下Synchro-微导丝携Mrksman微导管小心通过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超选进入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
术中Mrksman微导管到位后,送入3.75mm*35mm的PED支架一枚,术中缓慢释放支架。
术后造影显示PED完全覆盖动脉瘤,载瘤动脉通畅。术后DynaCT显示支架位置及打开良好。
术后给予患者抗血小板、抗凝、激素、补液等综合治疗患者病情平稳,治疗期间患者出现间断头痛,复查头CT提示支架术后改变,无出血及脑梗死,患者病情逐渐平稳,术前准备完善,于.7.30行第二次手术。
第二次手术过程:
术前右椎动脉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中下段巨大夹层动脉瘤存在,PED支架向下移位脱落至基底动脉下段。
术前右椎造影:
术前右椎动脉路途下显示PED支架向下回缩,支架近心端回缩不明显。远心端至动脉瘤下。箭头所示为支架远端脱落至动脉瘤内的位置。
手术讨论
患者以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为主,且容易出现破裂可能,第1枚PED移位,本次应该首先进行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PED支架桥接植入,然后行左侧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植入,本次暂不处理LPICA夹层动脉瘤。术中,术后风险同上次手术。
术中路途显示下Synchro-微导丝携Mrksman微导管小心通过PED支架及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超选进入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
根据椎动脉3D造影测量结果,拟选择3.75mm*35mm的PED支架。
PED支架顺利释放,与原支架顺利桥接重叠。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ED位置满意,动脉瘤内可见造影剂滞留。
DynaCT显示两枚支架形态良好。
术后1个月复查头颅CTA显示支架位置良好,左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汇合处闭塞,左侧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仍显影。
讨论
1.本病例为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占位效应明显,曾行PED支架植入术,术后即可造影显示支架位置良好,而复查脑血管造影提示第一枚PED支架脱落至动脉瘤内,考虑原因如下:(1)第一枚PED支架远端未能完全锚定至血管壁;(2)左侧椎动脉的血流冲击作用;(3)该例为巨大夹层动脉瘤,瘤体较长,支架支撑力不足以将掀起内膜完全压迫;(4)支架释放过程中的减张释放,而术后支架的弹性回缩所致。因此,为了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建议对于巨大动脉瘤,不要追求单枚支架完全覆盖;或者瘤内微弹簧圈疏松填塞,起到部分支撑的作用。
2.本例再次送入一枚PED,术中有意识地把第二枚支架的远心端尽量靠近基底动脉顶部打开,在正常载瘤动脉内应用推送技术,两枚支架完美桥接并部分套叠,增加了支架径向支撑力,并且有助于支架远端锚定,从而增加了支架的稳定性。
3.根据经验,术后管理是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术后的最大难点之一,本例患者术后应用激素,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同时预防脑干压迫症状及出血症状的发生。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