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50高温预警持续发布,这几天出
2021-3-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要说最近什么最热?
那当然是天气了!
连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
开启了“桑拿天”模式
人们纷纷感叹,这么热的天
命都是空调给的!
全国高温热哭地图,绍兴赫然在列
猛烈的阳光,狂暴的气温,高温天气依然坚挺。副高这个BUG般的控制,配合着夏日,在对人类进行着持续的高温输出的同时,还把他们困在了空调房的老家,举步艰难。
今天(7月29日),柯桥、越城、诸暨、嵊州再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最高气温普遍达38℃以上。
高温持续,热力难当
无雨无水,火上加油
一周天气
这样的高温天还将持续多久,绍兴市气象台表示,接下来有一股夹带水汽的气流从东面吹来,气温会逐渐走下坡,但看到降温别高兴太早,这不过是从“烧烤”变“蒸煮”的感觉。
事实上“热死人”还真不是随便说说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是很危险的↓↓
杭州一天内抢救4位热射病人高温作业者、老人要格外当心“桑拿天”来袭,最可怕的热射病也来了!医院近一周已接连救治四位热射病患者。
47岁的谢先生最近就“中招”了。当时他正在工地上干活,突然感觉浑身无力,大汗淋漓,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上。见此情景,工友们连忙七手八脚把医院。
接诊的张刘海医生和护士们一检查,发现谢先生高烧40摄氏度,血检结果显示,已有血液浓缩、低钾、低钠、低氯及肝肾功能损伤,确诊为热射病。经过一系列紧急处置及治疗后,谢先生的症状才慢慢清醒过来。
刘海医生趴到床边一问,原来,上午谢先生没吃早饭就到建筑工地上干活,难怪中暑了。
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董双勇说:“重症中暑中的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表现为41摄氏度以上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常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数小时或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在连续数天高温后发病。”老人和高温作业者极易“中招”。
之后,患者会出现全身软弱、乏力、头昏、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或昏迷的症状。患者的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严重者出现休克,各脏器功能衰竭。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又称为重症中暑,是一种非常凶险的急症,死亡率非常高,可达40%至50%,对于50周岁以上的人,死亡率甚至达到70%左右。
人体有个体温调节中枢,正常情况下会调节机体产热与散热平衡,让体温维持在37°C左右。
但在一些情况下,这种产、散热平衡会被打破,使得体内热量积聚,从而引起中暑。
一般来说,人体散热主要依靠辐射、蒸发以及少量的对流和传导。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人体就只能依靠蒸发、出汗来带走热量,但当温度过高时散热能力会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汗衰竭),体内产生热蓄积,导致器官特别是大脑“失控”,出现中暑。
热射病就是热量在体内急剧蓄积导致的。患者常会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症状,是中暑中最致命的一种。
除了个体因素之外,热射病发病与3个因素密切相关:高温、高湿和密闭无风环境。
一般轻症中暑,体温常会超过38°C,并伴有面部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恶心呕吐,或四肢冰冷、脸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变快等症状。
而热射病与中暑的区别在于,它表现为高热(体温快速升高)、常无汗甚至出现昏迷休克。
热射病通常伴随体温高达40℃以上,这时候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体温达到40°C会发生什么?
大家都知道,体温计的刻度最高就到42℃。是超过这个温度人就会被“烧死”吗?
人体温在37°C时,机体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身体机能也最稳定。在体温有所升高时,也能有一个调节的机制,但当超过一定极限时就会导致机体器官不耐受,产生器官衰竭。
比如,对于心脏来说,当体温超过37℃,逐渐升高至超过40°C时,心输出量会成倍增加,耗氧量也增加约40%。
但当体温到达42℃时,心输出量和耗氧量反而会突然下降,并出现心肌坏死。
这就是超高温超过组织耐受极限,使得器官功能衰竭所致。显然,这会危及生命。
平时发烧到39℃基本都要怀疑人生了,什么病能烧到42℃呢?答案是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
哪些人群
要尤其注意热射病?
热射病最易发生在老人、儿童、孕妇或是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肥胖)的人群身上。
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在高温环境下心输出量等调节不过来,导致因循环障碍而出现中暑。而小孩多是因为出汗反应能力比较差导致的中暑。
除此之外,感冒发烧、胃肠炎导致腹泻产生低血钾的人也会容易中暑。
如果发生热射病
应该如何正确救助呢?
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然后让其平躺、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盐水最佳)等,同时及时拨打急救,且在急救途上救治不能停歇。
如何预防热射病?
在室外,影响人中暑的客观因素主要有: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最高气温。
如果日平均气温>30°C,同时相对湿度>73%时,中暑的概率会呈明显上升趋势。要是再加上:最高气温≥37°C,那么中暑人数更是会急剧增加。出门前如果具备其中两个条件,就要注意了。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冷热交替也容易让人中暑,身体一下子适应不来,也可能出现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中暑神经紊乱等。
对于需要长期在外劳作或工作环境闷热不透风的人,最好事先准备一些盐水、冰块等。
另外人在中暑时,通常会表现有中暑先兆,一般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及四肢无力等症状。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物理降温并补充水分(盐水最佳),在短时间是可以恢复的。
平时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喝水。高温预警时,尽量少出门。
强调一下
中暑症状较重时,千万不能大意
降温和补水要注意节奏
进行物理降温时,一定要迅速
补充水分时要适量,过快反而不好
在浙江绍兴打工的28岁的小杨(化姓),最近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因为干活间隙猛喝了一瓶冰水,他突发剧烈胸痛,医院急诊科抢救,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紧急接受了急诊手术——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夏季防心梗六大诱因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导致血液黏稠、疲劳以及空调房内外温差过大等原因,心肌梗塞患者明显增多。有研究显示,气温每升高1℃,就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约15%。所以,三伏天应特别注意防范心梗,生活中一些细节得重视。
医生提醒,不仅寒冷季节是心肌梗死的高发季,高温酷暑的夏天同样易发心肌梗死,大量出汗后,容易导致心肌缺水诱发心梗。
夏季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保持室内通风;及时饮水,避免大量饮用冷饮;开空调的话,室内温度不宜过低。
第一: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
第二:激动
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情绪激动不仅增加心肌耗氧,也可诱发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第三: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第四:冷热交替刺激
夏季在低温空调房内待得过久,突然到炎热的室外,或突然大量饮用冰啤酒等冷饮,身体遭受冷热交替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第五:吸烟或大量饮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第六:便秘
便秘时排便过度用力,不适引起的焦虑,既可增加心肌耗氧,又可增加交感神经不适当激活,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这种天,健康最重要!
在下方点个在看
提醒更多身边人
来源绍兴气象、人民日报、绍兴晚报、杭州日报
编辑小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