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
2016-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头晕为神经内科主要临床症状之一,顽固反复,病因复杂,可见于前庭病变、中枢性疾病及其它系统疾病。在头晕的脑血管病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多见。目前,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仍是脑血管病变检测手段之一,能较准确地反映脑动脉硬化狭窄等病理情况。本研究通过TCD对头晕患者的颈颅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及狭窄程度分析,探讨头晕患者的颈颅血管病变的特点。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年9月~年12月来本院以“头晕”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共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例,女98例。年龄45~84岁。伴有高血压85例,伴有糖尿病66例,伴有高脂血症43例,腔隙性脑梗死34例,脑梗死12例。另选取63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采用GK公司生产的EXPLORERCVSTCD仪、6MHz对两组进行血管检查。颅外段包括双侧的颈总动脉、双侧的颈外动脉、双侧的颈内动脉和双侧的锁骨下动脉。颅内段分颞窗(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眶窗(颈内动脉虹吸部)和枕窗(椎动脉、基底动脉)。记录动脉收缩期、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并听声观频谱。
TCD诊断血管狭窄及闭塞标准颅外段血管:血流速峰值超过cm/s,并伴有血管杂音、涡流、频谱改变,出现侧支循环。
颅内段血管:
①颈内动脉系统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cm/s,平均血流速度≥cm/s。
②椎-基底动脉系统: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cm/s,平均血流速度≥px/s,并伴有涡流、杂音、频谱改变。
③双侧同名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差异30%。
④年龄60岁上述血流速度标准降低10~20cm/s。闭塞的标准:信号消失,远端的血流速度减低,脉动指数降低;出现圆钝波形,并形成侧支循环。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人群血管狭窄的发生率TCD结果显示,观察组例头晕患者中,有25例血流速度增快,3例血流速度减慢,总计28例(13.2%)。对照组有2例(3.3%)血流速度增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P0.05)。
观察组颈颅血管发生狭窄情况颅外段血管狭窄8例(3.3%),颅内段血管狭窄20例(8.3%)。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13例(5.4%),颈内动脉系统狭窄11例(4.6%),同时累及3例(0.13%),锁骨下盗血综合征1例(0.04%)。
讨论
本结果显示,头晕患者的颈颅血管狭窄发生率较正常中老年人群更高。由于小脑前下动脉走形于内耳,脑血管病导致的头晕既可以是中枢性的,也可以是周围性的。颈颅血管动脉硬化狭窄,内径变小,脑内血流量下降,产生脑供血不足,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失眠、耳鸣、情绪不稳。
本结果中,头晕患者中血管狭窄的TCD检测显示,血流速度增快,部分血流速度减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进而缺血、缺氧。有研究者,通过TCD对头晕患者与正常组对照检测显示头晕患者的颈颅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明显较高。
另外,本结果显示,头晕患者的颅内段血管较颅外段血管的狭窄发生率高。在颅内血管中,以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发生率较高,而颈内动脉系统次之。有文献显示,头晕患者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增高或减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分支有前庭动脉前支、内听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等,任何部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缺血、缺氧,出现头晕。
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病理基础,表明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出现头晕的重要原因。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冠心病是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的危险诱素。
引起头晕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以椎-基底动脉TIA居多,其头晕有如下特点:发作性眩晕或平衡失调感,持续1~15min,可伴发复视、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和肢体笨拙。有资料显示,头晕患者最常受累的部位是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与头晕相关。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患者有明显头晕症状的,应根据临床表现特点,积极检查寻找病因,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预后。
云南白癜风治疗医院偏方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