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成功救治,依靠的是这

2016-12-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C7床醒啦

C7床小王的管床医生李琛兴奋地叫了起来

这是小王三个多月来第一次清醒地睁开双眼

……   年1月的一天晚上,正值深冬,室外温度很低,凛冽的风呼呼地刮着。小王正和妻子在公交车站等车,突然感到有些头痛,原以为一会儿就没事了,没想到却愈发严重难忍。妻子见状,将医院治疗,常规查体后未发现明显异常,但小王的头痛却不断加重,意识逐渐模糊。妻子在一旁和小王说话,小王不着调地应了几句,便沉沉地睡了过去。见此情形,小王的妻子着急了,赶医院急诊科。   根据小王的病情,医院急诊科迅速通知神经内科住院总,住院总钱方媛第一时间赶到并查看了小王的情况,此时的小王血压高达/mmHg,CT无明显异常,NIHSS评分20(PS:病情极其严重),结合神经系统查体和病史,高度怀疑小王是后循环梗死。根据经验,后循环梗死的死亡率极高,鲜有治愈的先例,加上四十多岁的小王已有数十年的饮酒、吸烟史,高血压病长达十一年,恶劣的身体环境加速了疾病的进程,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可怕后果,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此时距离小王发病已有两个多小时,把握住治疗的时间窗显得尤为关键,早一分钟治疗就多出一份治愈的希望。抢救要紧、事不宜迟。钱方媛医生立即安排收治病人,并通知当晚二线班医生张正生副主任医师,一起抢救。再次评估小王的病情后,医生认为溶栓治疗是此时唯一可能获益的办法。在与家属沟通后,马上为小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同时,为了确保患者得到最大获益的救治,连夜通知介入科邓钢主任医师,邓医院为其进行后续的脑动脉介入桥接治疗。   凌晨00:20,静脉溶栓治疗开始。溶栓后5min监测NIHSS评分仍为20,又通过DSA检查,发现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再行动脉取栓术,直到04:30手术才结束。尽管手术比较顺利,但患者的病情严重,手术后24h复查CT示两侧小脑半球、丘脑及右侧枕叶大片急性梗塞灶,小王仍然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中。      术后,小王转入神经内科NICU继续接受治疗。在随后的时间里,昏睡的小王一直处在意识模糊的状态中,有时会有肺部感染的症状,NICU的负责医生朱奕昕每日查看小王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地抗感染、气管切开、亚低温治疗、抗癫痫、抗聚、稳定斑块、营养神经、改善侧枝循环等治疗。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小王的病情渐渐平稳,尽管还是没有醒过来,但有时减量镇静药物后呼之可应,并可以做出握手、松手等指令性动作。   又过一月有余,小王可以自主地睁眼闭眼了,但仍然无法注视,仍然意识模糊,只是在大声呼喊他名字时,会皱皱眉头或者有轻微的反应。朱奕昕医生床边查看      4月27日下午,小王的妻子正和往常一样在小王床边照顾,突然觉察到他的手在慢慢挪动,小王妻子轻轻叫了叫小王的名字,没想到小王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小王的妻子高兴坏了,赶紧喊医生到床边查看。经过查体,已确认小王意识逐渐清醒,意识障碍有明显的好转。听到这个消息,照顾了小王多天的妻子和NICU医护人员奔走相告、甚至喜极而泣。↑小王在指令下比划数字2

→小王依指令伸舌

收治小王的钱方媛医生和管床医生的   本例病人在经过静脉溶栓后效果不明显,在时间窗内立即予动脉取栓完成血管再通,虽然短期效果不佳,但三个月预后明显改善。对于在时间窗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积极静脉溶栓和/或动脉溶栓进行梗阻部位血流再通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当时术后密切监测神经系统及合理的支持治疗也是本例成功的原因之一。   针对静脉溶栓以及联合动脉取栓的疗效分析,在近期JAMANerology杂志,Touma对于支架取栓器联合rt-PA治疗的风险和获益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尽管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会出现神经功能改善(NI)从而减少进一步的血管内治疗,但静脉溶栓(IVT)后的血管再通情况是进行再灌注干预的一个重要参考点。且研究表明:无论急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是否出现神经功能改善,梗阻动脉的再通都与良好的功能转归相关。朱奕昕主治医师

祝愿小王的病情进一步康复,我们期待着你的好消息~

本文相关阅读:

中大神内亚专科介绍之神经内科急危重症监护:NICU里有N多付出、N多成长、N多关怀、N多希望……

文字:周晨、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组编排:周晨感觉不错就赞一下呗~欢迎评论转发~谢谢!?...东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如何







































北京看白癜风病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yfff/4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