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

2018-3-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医院于春江教授团队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

一、概述

在神经外科的早期经常通过双侧开颅术来显露后颅窝病变,因为当时的诊断技术不能达到病变的准确定位,同时也希望对不能手术的病例能达到满意的减压效果(Cushing,)。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桥小脑角区域的手术方法逐渐采用单侧枕下入路(Dandy,)。事实上,早在年F.Krause就曾详细描述了该手术入路。

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对神经外科医生的手术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具备不同手术入路的手术经验,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赞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小脑角区病变,并且在准确定位和熟练操作的基础上,手术切口和骨瓣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根据显露肿瘤的需要,适当的磨除骨质增加显露。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结节)入路。

二、适应症与禁忌证

1、适应证

这一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适应证较宽:小到内听道内的小肿瘤,大到直径大于5cm的巨大型听神经瘤均可采用这一入路。对于伴有颅内高压的患者,只要作恰当地处理后仍可进行这类手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也可用于切除桥小脑角区其它肿瘤及非肿瘤病变:脑膜瘤、表皮样囊肿、局限于后颅窝的颈静脉孔神经鞘瘤、三叉神经鞘瘤、斜坡型颅咽管瘤、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及脑神经微血管减压等。

2、禁忌证

1)严重的心、肺、肾、肝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2)年龄过大且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3)凝血功能障碍、有明显出血倾向尚未纠正者。

三、手术入路相关解剖

内听道的解剖:内听道向内略向后。内听道的平均直径4mm,平均长度9mm,但变异较大。硬脑膜贴于内听道骨壁,向外逐渐变薄且平整。内听道内的神经被蛛网膜包裹,面神经外的蛛网膜一直延伸至膝状神经节,因此内听道内的神经是被脑脊液所包围。在内听道内,面神经位于前上部,耳蜗神经位于前下方,前庭神经进入内听道口处分为上下两支,占据内听道的后半部分。图3-10-1内听道解剖

1面神经内听道段2中间神经3蜗神经4前庭上神经(拉开)5前庭下神经6横嵴7Bill嵴8前庭窗9面神经鼓室段(断开)10面神经乳突段(断开)11鼓索12砧骨13镫骨14鼓膜15颈静脉球(磨开)16内耳道前壁

四、手术器械

手术显微镜及常规开颅器械、显微手术器械,特别需要准备高速铣刀、磨钻,多种显微磨钻头,有条件者还可准备超声吸引器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仪。

五、手术步骤:

1、体位

患者取侧卧位,病变侧位于上方。也有人采用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或采用坐位,头略前倾并偏向一侧。采用侧卧位时须注意腋下垫枕,防止臂丛神经损伤。垫枕的高度以上臂三角肌处与床面贴紧又能伸进一指为宜。头部以头架固定。如图3-10-2:

图3-10-2体位

2、皮肤切口

用龙胆紫标出皮肤切口。常用枕下直切口或“S”形切口,乳突后缘内侧1.5~2.0cm,切口上端起自横窦上1-1.5cm,向下止于发际,长约5-9cm,切口下端略偏向内侧。如图13-3:

图3-10-3皮肤切口

3、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切开头皮和皮下组织达帽状腱膜下层,用头皮夹止血。自上而下、由浅入深依次切开骨膜、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头最长肌、头上斜肌等,用乳突撑开器牵开两侧肌肉。切开肌肉时可先锐性切开肌肉筋膜,再钝性分离肌肉纤维,以减少损伤和出血。枕动脉自二腹肌后腹和头侧直肌之间向后上方行至头夹肌深面,应提前辨认并予妥善止血后切断。切开肌肉的方向应保持与皮肤垂直,直至到达枕骨。用骨膜剥离器推开骨膜及枕下肌肉,显露枕骨鳞部。此时可用颅后窝牵开器或梳式拉钩牵开两侧肌肉(图3-5显示各层肌肉)。显露枕骨的范围应能达到:外至二腹肌沟,上达上项线上0.5-1cm,内侧近枕外隆凸与星点连线的中点,下达枕骨大孔上缘。如图3-10-4:

图3-10-4切开皮肤显露胸锁乳突肌

1上项线2胸锁乳突肌3头夹肌4枕肌5竖耳肌6枕大神经7枕动静脉

感觉不错,请加







































疗效好的白癜风医院
骨肽注射液副作用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yfff/77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