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日走路慢手抖夜间右下肢酸胀麻痒
2018-5-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首都医科医院神经精神与临床心理科张潇潇张宁王春雪
相关阅读
睡眠日│日间嗜睡8年,这位小伙儿怎么了?
睡眠日│卒中后,他的睡眠变了。。。
睡眠障碍,看全科医生如何管理和应对
案例介绍
主诉及病史
患者男性,65岁,主因“走路慢2年,夜间右下肢麻痒半年,加重5天”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走路慢、小步、走路往前冲、越走越快、停不下来,否认跌倒。动作慢,表现为翻身、起床、起坐、转身、洗漱等动作均慢,但可自行完成。同时出现右手抖,表现为拿东西时不自主抖动,未予重视,未诊治。于半年前发生夜间右下肢酸胀麻痒影响睡眠,遂就诊于我院门诊,诊断为“帕金森病(PD)”,使用卡左双多巴控释片半片每日三次口服治疗,症状略缓解。5天前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同时出现双手阵发性不自主抖动,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查体
血压/67mmHg,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无下肢水肿。患者神志清楚,语言欠清,前倾前屈体位,起步缓慢,慌张步态,记忆力、计算力减退,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手可见静止性震颤,感觉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减退,双侧掌颌反射阳性,病理征阴性,双侧轮替动作欠灵活。
统一帕金森疾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UPDRSⅠ5分;UPDRSⅡ10分;UPDRSⅢ32分。Hoehn-Yahr(修正分级)2.5级。
辅助检查
血清铁蛋白、铁饱和度正常。头颅CT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软化灶。心电图、胸片、腹部超声未见异常。多导睡眠监测(PSG)示睡眠中下肢异常运动的肌电位变化,睡眠潜伏期延长、夜间觉醒次数增多、睡眠效率下降,周期性肢体运动。
诊断及治疗
诊断为PD合并不宁腿综合征(RLS)。予以卡左双多巴控释片0.g每日三次饭前1小时口服;盐酸普拉克索0.g每日三次口服。治疗两周后评估显示患者症状明显缓解。UPDRS评分:UPDRSⅠ5分;UPDRSⅡ9分;UPDRSⅢ25分。Hoehn-Yahr(修正分级)2级。
神经内科怎么看?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PD较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PD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P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PD典型的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行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睡眠障碍也是PD的基本症状之一,一部分是由于PD的运动异常等症状所致,一部分是由于药物治疗所致,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与调节睡眠的神经结构变性有关。睡眠障碍是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60%~98%的PD患者存在着各种睡眠问题,其中就包括RLS。我们应注意PD患者合并RLS的情况,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给出相应的治疗。
PD突出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纹状体多巴胺(DA)含量显著性减少以及黑质残存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Lewybody)。出现临床症状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50%以上,纹状体DA含量减少80%以上。
除多巴胺能系统外,PD患者的非多巴胺能系统也有明显的受损。例如Meynert基底核的胆碱能神经元,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脑干中缝核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以及大脑皮质、脑干、脊髓、以及外周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纹状体DA含量显著下降与PD运动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多巴胺浓度的显著降低与PD患者出现智能减退、情感障碍等密切相关。
RLS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目前可能有铁代谢异常和DA功能异常两种。铁是酪氨酸羟化酶的辅酶和多巴胺D2受体的辅助因子,该酶控制酪氨酸代谢特别是线粒体中的氧化代谢,从而影响DA的合成。铁摄取障碍可使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从而影响多巴胺系统功能。有证据表明多巴胺受体阻断剂胃复安和抗精神病药物可诱发RLS,而多巴丝肼片与多巴胺D2和D3受体激动剂可明显缓解症状,提示RLS可能与多巴胺功能异常有关。而PD患者纹状体以外区域多巴胺能D2及D3神经元的逐渐缺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RLS的发生。
该患者首先出现PD症状,一年半之后随着疾病的进展,才逐渐出现RLS的症状,提示这两种疾病在神经病理生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笔者认为该患者PD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凋亡,很可能间接导致了RLS的发生。
睡眠专科怎么看?
RLS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多项研究显示,RLS在PD患者中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正常人。RLS与PD是两种相关的疾病,可能有一部分共同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但是临床表现却又截然不同。这说明RLS与PD发病可能和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异常有关,但是两者的损害部位可能不同。
RLS患者通常会在夜间睡眠时,感觉下肢深部或骨头内撕裂、蠕动、刺痛、烧灼、瘙痒感,而被迫踢腿、活动关节或者按摩腿部,导致严重的睡眠障碍。症状一夜数次发生,具有典型的昼夜规律,多出现在晚上和上半夜,发作高峰在午夜与凌晨3点之间。有些患者会出现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而惊醒。虽然对生命没有危害,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患者自述半年前夜间右下肢酸胀麻痒影响睡眠,支持RLS的临床表现。此外该患者PSG显示睡眠中下肢异常运动的肌电位变化,出现睡眠潜伏期延长、夜间觉醒次数增多和睡眠效率下降、周期性肢动肢体运动等特征,均符合RLS发病特点。
对于这类PD合并RLS的患者,缓解RLS症状是降低患者痛苦、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一般治疗改善睡眠卫生习惯,建立规则的睡眠模式,避免接触影响睡眠的因素如酒精和咖啡,适度运动,松弛疗法,按摩,生物电反馈等。
药物治疗多巴胺能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最为有效,盐酸普拉克索优于吡贝地尔,倾向于单药治疗,左旋多巴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导致症状加重。对于症状控制不好的患者,往往先增加剂量,仍无效时不同类别的药物交替处方。详见下表。
(点击看大图)
其他对继发性RLS,血清铁蛋白<50.2g/L或铁饱和度<16%可诊断铁缺乏,给予硫酸亚铁和维生素C口服,直到血清铁蛋白升至50.2g/L或铁饱和度>20%时停止补铁。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该患者半年前自述夜间右下肢酸胀麻痒影响睡眠后,开始使用卡左双多巴控释片半片每日三次口服,症状略缓解,入院后调整治疗方案为卡左双多巴控释片0.g每日三次饭前1小时口服,盐酸普拉克索片0.g每日三次口服,这样调整药物用法用量不仅能够控制PD的症状,还能有效缓解睡眠中的不宁腿症状,并且显著改善周期性腿动。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3.16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