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饮食护理
2019-3-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简介
百科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塞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塞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详情
症状
以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语智力障碍为主。
治疗
溶栓、抗凝、降纤,脑保护等治疗。
病因
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前者由于动脉狭窄,逐渐形成血栓而最终阻塞动脉所致。后者则是异常物质阻塞动脉引起。
诊断
MRI对脑梗塞的检出极为敏感,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
饮食
饮食宜清淡、常用植物油、少吃动物脂肪、多吃素菜少饮酒。
病症
脑水肿等。
检查
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便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彩色B超、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治愈
治疗后可改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进程。
病学
多见于45~70岁中有心脑血管疾病者。
科室
神经内科
医保
是
别名
缺血性脑卒中
提醒
已有高血脂、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有冠心病病史者,应长期预防治疗,医院复查,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具体用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
症状典型症状常见的症状有: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其他症状还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少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梗死再发或继发出血等。
诊断依据1.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静息状态或睡眠中急性起病;2.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3.MRI对脑梗塞的检出极为敏感,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
病因临床上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前者是由于动脉狭窄,管腔内逐渐形成血栓而最终阻塞动脉所致。后者则是因血流中被称为栓子的异常物质阻塞动脉引起,例如某些心脏病心腔内血栓脱落的栓子。
治疗治疗方针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对症治疗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
药物治疗1.溶栓治疗可采用链激酶、尿激酶。抗凝剂可使用肝素、双香豆素,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2.脑水肿的治疗:常用药物有甘露醇、10%甘果糖、利尿性脱水剂等,降低颅内压和眼压,消除脑水肿、增加脑血容量和脑耗氧量、改善脑代谢。
预后情况脑血栓形成是脑梗塞最常见的类型,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四高特点,患者轻则偏瘫,重则失去生命。需终生服药预防复发。
饮食护理日常护理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控制血压,规律生活,适当锻炼。
饮食调理1.多吃素菜少饮酒素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维生素C、钾、镁。维生素C可调节胆固醇代谢,防止动脉硬化发展,同时可增加血管的致密性。戒烟、酒。2.常用植物油、少吃动物脂肪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血清胆固醇降低;而动物脂肪如猪油、奶油、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含胆固醇较高。3.饮食清淡不过饱饮食以清淡为宜。因为嗜咸饮食,钠会进入血管壁,使其增厚,血压增高。进食量应适当,不宜过饱,否则身体过胖加重心脏负担。4.蛋白海味不能少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同样会发生血管硬化。蛋白质含动物蛋白和豆类蛋白,以供应身体必需氨基酸。饮牛奶以去脂为佳。适当进食海产品如海带、海鱼等,可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