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2022-4-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放射介入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册》——脑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脑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脑动脉盗血综合征(stealsyndrom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主动脉弓及其附近大动脉血管严重狭窄和闭塞情况下,狭窄远端脑动脉内压力明显下降,因虹吸作用使临近的其他脑动脉血流逆流供应压力较低的动脉以代偿其供血。被盗血的脑动脉供血显著减少,相应脑组织缺血出现临床症状,称为脑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常见有三种类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和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上以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最常见。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指在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干的椎动脉起始处的近心段有部分的或完全的闭塞性损害,由于虹吸作用,引起患侧椎动脉中的血流逆行,进入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远心端,导致椎-基动脉缺血性发作和患侧上肢缺血性的症候。一般男性较女性多见,年龄多在50岁以上,以左侧损害者多见,这可能是由于左锁骨下动脉在主动脉的起始处所成角度大易受血流冲激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表现
(1)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患侧上肢活动时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复视、行走不稳、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晕厥等;严重时颈内动脉血液可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出现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麻木不适和失语等。少数可出现“倾倒症”,突然下肢肌力丧失而跌倒的发作,可没有意识障碍,并能迅速恢复。部分患者可有上肢缺血症状,表现为感觉异常,无力,皮肤苍白,易疲劳、酸痛等,极少数引起手指发绀或坏死。
(2)体征患侧桡动脉搏动大多减弱或消失,有的肱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搏动也减弱或消失。患侧上肢血压降低,双侧上肢收缩压相差一般在20mmHg以上。锁骨上窝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介入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并支架置入术
经皮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处,扩张球囊重建动脉管腔,并可行支架植入防止弹性回缩及动脉夹层等。目前已成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法。
(1)介入治疗适应证反复出现症状和影响生活及劳动的患者。
(2)禁忌证
1)禁忌证为无合适的血管入路。
2)3个月内发生过颅内出血或4周内发生过大面积脑梗死者。
3)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对比剂过敏等血管造影禁忌者。
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是指当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时,健侧颈内动脉血流通过前交通动脉流入患侧,出现健侧颈内动脉血流通过前交通动脉流入患侧,出现健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表现,或椎-基底动脉血流可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入患侧颈内动脉,产生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表现,如双侧颈内动脉闭塞则由椎基底动脉和颈外动脉代偿供血,可同时有大脑及小脑受损表现。病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动脉供血不足,如病变侧-过性黑朦,病变对侧肢体麻木、可逆性轻偏瘫、失语等;颈内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并可闻及血管杂音。
诊断要点
(1)根据不同代偿方式出现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临床表现。
(2)颈内动脉狭窄70%以上,可闻及血管杂音。
(3)颈内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4)DSA证实。
介入治疗
本病的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选用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旁路(搭桥)术、颅内-颅外动脉吻合术等,以改善供血不足的状况。具体介入治疗方法参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和“神经血管介入常用技术”章节。本病禁忌用血管扩张剂及降压药物,因常可导致“盗血”现象加重。此外可结合对症治疗。
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当椎-基底动脉明显狭窄或闭塞时,可引起颈内动脉系统血流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入椎-基底动脉进行代偿,出现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等。本型临床较少见。
诊断要点
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表现,需DSA证实。
介入治疗
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缺血症状严重可考虑手术,如血管内支架、血管搭桥手术、血管内膜剥脱术等。具体介入治疗方法参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和“神经血管介入常用技术”章节。治疗时不宜使用扩血管和降血压药物。
左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后血管通畅
右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后血管通畅
更多精彩内容:
脾功能亢进
转移性肝癌
阻塞性黄疸
胰腺假性囊肿
肝海绵状血管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急性脑血栓与脑梗死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食道癌及恶性食管狭窄
食管-胃吻合口良性狭窄
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上腹部肿瘤晚期顽固性疼痛
门静脉血栓与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腹盆腔肿瘤晚期多发顽固性肠梗阻
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大出血与顽固性腹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