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血管影像速阅92婴儿跌伤后基底节

2021-4-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PART/01

男,11个月。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2天。

患儿-9-9曾有跌倒,左侧头部和肩部着地;-9-10上午洗澡时,家长发现其左上肢下垂,只用右手抱奶瓶,左侧下肢活动较右侧减少;外院CT:右侧基底节梗死。

出生史、喂养史和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神经科体查阳性发现:左侧鼻唇沟较右侧浅;左下肢活动较右侧少,活动幅度较右侧小;左上肢无自主活动,疼痛刺激可见回缩;左侧巴彬斯基征(+)。

影像资料PART/02-9-10CT△头颅CT平扫:右侧基底节区低密度梗死。

-9-13MRI

△颅脑T2WI和FLAIR:右侧基底节区梗死高信号。△颅脑3D-TOF-MRA:所见颅内动脉未见异常。简评PART/03

1、在儿童,轻微头部外伤(如跌倒等)可导致基底节-内囊梗死,常见于2岁以内儿童。约2-3%的小儿颅脑外伤会发生基底节-内囊梗死,一般于外伤后数分钟-6小时内出现梗死症状,主要是偏瘫和面瘫。

2、可能机制有:

①解剖因素:婴幼儿的脑血管解剖有别于成年人(见下图),位于蛛网膜下腔的豆纹动脉较成人短且直,缺少弯曲缓冲;当颅脑外伤时,儿童位于蛛网膜下腔的豆纹动脉因脑组织震荡移位,可能受到较大幅度的拉伸刺激后痉挛,或损伤内膜而引发血栓形成,两者均可导致其供血脑组织缺血坏死。

儿童和成人的蛛网膜下腔段豆纹动脉示意图(ExpTherMed.Feb;19(2):-.doi:10./etm...)

②不成熟的颅骨和脑组织:小儿脑组织和颅底骨质均未发育完全,蛛网膜下腔所占比例较成人高,头部外伤时,脑组织和颅骨之间会发生较大幅度的震荡移位,对位于蛛网下腔内的豆纹动脉造成大幅度牵拉,严重者导致血管痉挛或损伤血管壁,引发脑缺血事件。

③其他:病毒感染、基因等。

3、此患儿,起病前有明确头部跌伤史,典型的偏瘫症状,影像学证实右侧豆纹动脉区梗死,诊断外伤性脑梗死是没有问题的。文献报道,大多数儿童外伤后基底节-内囊梗死的血管影像学显示的同侧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无异常,本病例亦是如此。

4、儿童颅脑外伤后出现脑卒中症状,急诊CT有助于明确是否颅内出血,但对较小的早期脑梗死可能不敏感,24小时或数天后才可显示基底节梗死低密度;MRI则可在发病数小时内显示急性脑梗死病灶,但小儿对MRI检查配合度低,需要镇静。脑血管成像有助于明确是否合并动脉夹层或烟雾病等血管病变;TOF-MRA因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在小儿较CTA有优势。

5、儿童外伤后基底节-内囊梗死通常采取保守治疗,如阿司匹林、康复训练等,大多数患儿可获得完全恢复;此患儿经营养神经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原创作者:陈红兵

编辑:黄欣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hyz/11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