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和静脉血栓的不同点

2021-5-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动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管壁内逐渐形成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早期并不影响血流,但如果斑块不稳定和发生破裂,则可活化血小板,形成动脉血栓,导致血管事件,如心肌梗塞,脑梗塞、下肢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等。

动脉血栓以白血栓为主。主要是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组成。因此,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如阿司匹林等。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或者栓塞的时候可以用溶栓药物或抗凝药物。因为急性动脉血栓或栓塞后会出现的继发血栓往往是红血栓,因此抗凝是预防纤维蛋白沉积。一般慢性肢体缺血或稳定性冠心病只推荐抗血小板治疗,不推荐使用抗凝药物。

静脉血栓以红血栓为主。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多见。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外科大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慢性心衰、易栓体质等人群。

静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早期相对不稳定,可脱落引发肺栓塞,治疗上首选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1)白色血栓(palethrombus)发生于血流较速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速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thrombus)的头部〕。镜下,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白细胞粘附,形成白细胞边层,推测是由于纤维素崩解产物的趋化作用吸引而来。血小板小梁之间由于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的作用而形成网状的纤维素,其网眼内含有少量红细胞。肉眼观呈灰白色,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与血管壁紧连。   (2)红色血栓(redthrombus)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甚或停止之后,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因此,红色血栓见于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往往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镜下,在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肉眼观呈暗红色。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有一定的弹性,陈旧的红色血栓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易碎,失去弹性,并易于脱落造成栓塞。   (3)混合血栓(mixedthrombus)静脉的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体部),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即是混合性血栓。其形成过程是:以血小板小梁为主的血栓不断增长以致其下游血流形成漩涡,从而再生成另一个以血小板为主的血栓,在两者之间的血液乃发生凝固,成为以红细胞为主的血栓。如是交替进行,乃成混合性血栓。在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纤维颤动时,在左心房可形成球形血栓;这种血栓和动脉瘤内的血栓均可见到灰白色和红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称为层状血栓,也是混合性血栓。   (4)透明血栓(hyalinethrombus)这种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hyz/11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