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七大颅脑损伤概念对比

2016-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颈项强直与强迫头位

颈项强直是最常见的一种脑膜刺激征,是病变刺激上节段脊神经后根所致,表示蛛网膜下腔有刺激现象,为脑膜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指征。

特点:颈项部肌肉强硬,对被动运动抵抗,并见其后颈部肌肉紧张.或伴疼痛,一般左右转颈不受限。

强迫头位:头部不能向任何方位移动。

二、脑挫裂伤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闭合性颅脑损伤常被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近十余年来,又有将其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脑损伤。

局灶性脑损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由于脑疝或颅压高所引起的损害;

弥漫性脑损伤:①弥漫性轴索损伤;②弥漫性脑肿胀;③弥漫性血管损伤;④缺氧性脑损害。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闭合性、原发性弥漫性脑损伤.目前认为DAI是一种由轻到重,不同程度的连续性病理改变。轻者为脑震荡,重者为脑干损伤,一般认为很难存在孤立的原发性脑干损伤,所谓的原发性脑干损伤,实质上是重型DAI。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导致颅脑创伤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颅脑伤病人长期昏迷的唯一确切因素。近二十年来,DAI的发病过程得到广泛研究,但至今仍缺乏突破性成果以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因此,DAI的发病机理和救治措施仍然是颅脑创伤学探讨的重点和难题。

三、脑水肿与脑肿胀

脑水肿是指头伤诱发脑内含水量增加,结果引起脑的容积增大。病理学中“脑水肿”指体积增大而湿润的脑组织即“湿脑”:脑表面色泽正常或苍白,脑组织极软,切面有液体渗出,容易出血。主要为细胞内水肿。对脱水剂处理比较敏感。

脑肿胀是指外伤后下丘脑和脑干血管运动中枢受损,脑内血管运动功能麻痹,脑血管急性扩张,脑内循环血液增加所致。用“脑肿胀”表示体积的增大而较干的组织即“干脑”:脑表面灰暗无光,血管发黑有血停滞,脑质地坚韧,切面无液体渗出,不易出血。主要为细胞外水肿。对脱水药物及冬眠疗法几乎不起反应。大多数学者认为脑肿胀可出现在脑损伤后的数小时,而24小时和48小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

四、迟发性颅内血肿与慢性颅内血肿

慢性颅内血肿是脑部受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的颅内血肿。

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头颅CT检查未见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复CT扫描,或手术或尸检发现的血肿;或在首次头颅CT检查证实有血肿的其他不同部位又出现血肿者。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意义在于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伤后早期首次CT扫描未发现颅内血肿不等于不会再发生颅内血肿。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定期作CT随访,若病情恶化应立即行CT扫描,以尽早诊断和处理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表明延误诊治所造成的病人死亡或残疾。迟发性颅内血肿可发生在脑内、硬膜下、硬膜外。起病方式可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依形成时间不同并入其它各类血肿内。

五、小脑幕裂孔疝与大脑后动脉梗塞

小脑幕切迹疝是由于病变侧颞叶钩回疝入小脑幕切迹孔,使中脑变形,移位,缺血,同侧动眼神经受牵扯及压迫,造成同侧动眼神经麻痹,致同侧瞳孔扩大。疝入的脑组织还可直接挤压病变同侧的大脑脚,由于大脑脚是皮质脊髓束下行纤维聚集部,再加上锥体交叉的原因,故出现对侧锥体束征(脑疝对侧肢体偏瘫、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

大脑后动脉起始于基底动脉,起始段在环池内绕中脑走行,穿过小脑幕裂孔缘至幕上,供应枕叶脑组织。当颅内压增高致小脑幕裂孔疝时,大脑后动脉最易受累。一方面受到小脑幕游离缘的直接压迫,另一方面因脑干移位,使大脑后动脉扭曲、拉长,造成血管的狭窄、闭塞。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如距状裂动脉、颞后动脉的闭塞,造成同侧枕叶梗塞。

外伤后大脑后动脉梗塞多发生于重型颅脑损伤,症状常被掩盖,临床不易发现,首次CT检查多为阴性,多数发生于伤后1小时至伤后48小时。脑血管造影是有价值和最可靠的诊断检查方法。但临床多由MRI、CT扫描作出间接诊断。

小脑幕裂孔疝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危急的征象。大脑后动脉梗塞是小脑幕裂孔疝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可以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因此,小脑幕裂孔疝致大脑后动脉梗塞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重视。

六、急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

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是一种危急情况,不及时发现,便会颅内压不断增高,形成脑证造成死亡。以往诊断外伤性颅内血肿常依赖于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一侧肢体的瘫痪和生命体征的显著改变,其实,这已是颅内血肿的晚期表现。

现在大多认为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标准应是:

1、颅脑损伤后处于中间意识好转期或伤后障碍不深者;

2、两则瞳孔等大对光反应灵敏;

3、可出现某些病灶体征,但并非脑疝引起;

4、生命体征无变化或仅有轻微变化。

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手术的及时性很重要。比如:伤后3小时内发生的特急性颅内血肿并伴发脑疝的伤员,如果确诊1小时内开颅排出血肿,解除脑受压,多数病人能获得恢复,并且生存质量也较好。如在2小时以上手术,病人多难存活或处于植物生存状态即植物人。

七、意识障碍的临床定位诊断及昏迷程度的判断

意识是指一个人处于觉醒状态并能认识自已和周围的环境。

意识障碍是指病人对周围的事物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完全无反应、丧失知觉。完全丧失知觉又称昏迷或神志不清,是意识障碍最严重的程度。

意识障碍程度分类

意识模糊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缺乏思维和计算力。

昏睡或叫嗜唾沉睡状态,可以唤醒睁眼,很快又进入沉睡。

谵妄胡言乱语,躁动不安。

昏迷知觉丧失,又可分为浅、中、重。

根据长期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已明确如下事实:

⑴脊髓病变不引起意识丧失;

⑵除广泛性双侧大脑皮层病变,一般局灶性皮层病变不引起昏迷,大脑之脑叶切除,甚至半球切除亦不使意识丧失;

⑶脑干的基底面病变,顶盖部四叠体病变,颅神经核病变均不引起意识丧失。

昏迷是脑功能严重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任何刺激不能使其唤醒。昏迷是意识完全丧失的一种严重情况。病人对语言无反应,各种反射(如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等)呈不同程度的丧失。

七颗星整理来源:中国神经时讯

(本







































白癜风初期症状和图片
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hyz/2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