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普床上马拉松心脏康复福音
2017-7-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心脏康复分四个阶段
传统观念认为,得了心脏病就该静养,特别是心肌梗死以后,运动一度被误认为是禁忌。其实,支架手术仅完成了心肌梗死治疗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心脏康复治疗。据美国一项对例冠心病患者的调查显示,与没有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康复治疗者死亡率减少31%。
心脏康复,特别是运动康复早已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不同的心脏病患者,根据疾病类型、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式和重点。如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一般包括住院期、出院后早期、后期恢复期、终身维持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和“训练强度”也各有不同。
(我科黄护士指导患者做踏车训练)
住院期在健康管理师监护下,可进行以下4步早期运动:
1.被动运动;缓慢翻身、坐起;床边椅子坐立;床边坐便;
2.床边坐位热身;床旁行走;
3.床旁坐立热身;大厅走动5~10min,2~3次/d;
4.站立热身;大厅走动5~10min,3~4次/d;上1层楼梯或固定踏车训练;坐位淋浴;
(我科卓茹住院医师黄妙冰健康管理师指导患者做有氧训练)
出院后早期出院后2~12周,患者可在密切监护下逐渐增加活动级别,这一阶段主要推荐健身车运动。此外,还可以选择其他形式的运动作为辅助,最佳方式是步行,逐渐达到10~15分钟/次,3~4次/周。
后期恢复期一般在出院后6~12周开始,持续3~6个月。患者可以在医学监护下锻炼,并继续接受营养、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方面的健康教育和咨询。
终身维护期患者学会了正确的锻炼方法及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后,不再需要医学监护,只需终身维持健康状态,并定期接受随访。
运动后,如果次日早晨感觉疲劳,心率加快或者减慢,血压异常,运动能力下降,说明运动量过大。如果运动中因呼吸急促而不能自由交谈,大汗、心悸、面色苍白,则可能是运动强度过大,要停止运动。另外,运动前要热身,运动结束后需整理,冬季运动要注意防寒,运动后不要马上冲凉,并注意补充水分。
体外反搏篇(我科刘俊健康管理师在为患者进行体外反搏心电数据监测)
部分冠心病患者因为冠脉病变复杂,不能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介入手术和心脏搭桥手术,大多数病人听天由命,只能选择药物治疗,但收效甚微,动则胸闷胸痛,甚至心脏功能越来越差,影响工作和生活,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南方医院心内科为破解治疗冠心病的瓶颈,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新型体外反搏技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很多患者转危为安,找到生命曙光,重燃生活希望。
体外反搏技术治疗缺血性疾病无创、安全、有效,已被列为治疗冠心病除药物、支架、搭桥以外的第四种方法,是国家提倡的心脏绿色康复疗法,也被称为“生物搭桥技术”。治疗过程是这样的:人躺在治疗床上,小腿、大腿和臀部分别包裹气囊,利用心电R波做为触发信号,然后电脑跟踪心电信号,促发气囊充气放气。在心脏舒张时,也就是四肢的血液往心脏涌动的时候,气囊充气,从小腿、大腿、臀部序贯性地逐段加压,驱动血液回返,增加返回心、脑分别为50%、77%的血量,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这也是“生物搭桥技术”的由来。心脏收缩时,气囊放气,降低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病人躺在床上不费力的被动运动,已完成马拉松长跑所能达到的效果和生理效应,增强冠心病患者的心脏耐受能力,所以也称为躺在床上的“马拉松”。
体外反搏技术除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还用于其它各种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
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动脉栓塞、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2、缺血性眼科疾病,如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中心浆液性脉络膜炎、眼底中央动脉硬化等;
3、缺血性周围血管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血管闭塞,以及糖尿病引起的血流障碍等;
4、其他如缺血性肾病、突发性耳聋、肝炎、阳痿等,以及康复与保健、运动性病劳的治疗。
_北京中科中医院北京中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