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中西医概述

2017-9-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点击↑↑↑蓝色文字   脑梗塞(cerebralinfarction)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其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或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梗塞称为脑栓塞。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7城市社区人群5年(年~年)脑卒中监测,共有首发脑卒中例,其中经CT检查分类诊断者例,出血型占38.6%,缺血性梗塞占60.4%,未分类占1%。

  参照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诊断标准。

  1.脑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日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7)CT检查发现脑梗塞部位。

  2.脑栓塞的诊断标准: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

  (6)同时伴有其它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中医

  本病中医称中风,由于发病后一般意识清楚,因此多属中风中经络。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如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其中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白癜风能彻底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yfff/7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