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最全知识与防治方法

2017-6-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心脑血管病最可怕的是什么?

39健康网社区

核心提示:赵瑛教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科研工作近30年,在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脑膜癌、神经病等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老年病的防治,多次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现任上海医学会受体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赵瑛教授说,很多心脑血管病最初都是从高血压、高血脂开始的,逐渐发展,越来越严重。然而,高血压、高血脂的早期又通常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营养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血脂高、血压高的人群也日益增多。据卫生部最新公布的“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显示,我国超重人群已经有2亿,全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万糖尿病患者、1.6亿血脂异常者。每年约有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也就是说,每12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杀手”!

  怎样应对这咄咄逼人的“第一杀手”呢?怎么避免心脑血管病造成更大的伤害?患上心脑血管病最怕的是什么?就此,笔者采访了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瑛。

  赵瑛教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科研工作近30年,在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脑膜癌、神经病等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老年病的防治,多次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现任上海医学会受体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赵瑛教授说,很多心脑血管病最初都是从高血压、高血脂开始的,逐渐发展,越来越严重。然而,高血压、高血脂的早期又通常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一项最新的国际高血压调查显示:全世界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不知道健康的血压标准:在罹患高血压的人群中,每3个人中就有1人承认自己的血压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或者根本没有采取措施来控制血压。在中国,大多数成年人表示,知道血压的正常值。受访者中,每5个人就有1人血压偏高。但是,这些人群中,目前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人很少,其中,仅有16%的人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尽管很多人   为此,赵瑛教授提醒广大读者,心脑血管病第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已经患有疾病,或者对疾病视而不见!

  据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统计,40岁以上的中年人,患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和肥胖症等代谢症候群的比率为30%-40%。而许多中年人平时自我感觉良好,医院,因此,不易在早期发现疾病,更谈不上及时治疗了。在临床实践中,赵瑛教授还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人查出了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由于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没有临床症状,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因此,大多数人采取了无所谓、顺其自然的态度,不采取任何措施,不对症治疗,不愿意服药控制,这是非常可怕的。

  赵瑛教授说,血压、血脂、血糖、血液黏稠度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不可忽视。一个人如果长期高血压,血管的阻力就会增大,渐渐地血管壁就会比较薄弱,脑出血的几率也就增大了。曾经在中东叱咤风云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年初再度患脑中风,脑部大量出血,顷刻间陷入昏迷,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永远离开了权力中心,至今还是植物人。沙龙年过七旬,发病或许尚在情理之中。如今,报端不断报道在情理之外的中年人猝死事件,有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而辞世。如,正处于事业巅峰的文艺界名人——侯耀文、高秀敏等,均在刹那间撒手人寰。

  猝死的何止文艺界、商界名人,我们身边也不乏鲜活例证。某市电台连续2年有2位均为44岁的中年骨干猝死。一位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节目主持人,除了主持节目以外,他利用自己的名气开办了一家广告公司,每日在单位和公司之间奔波劳碌,应酬不断;也许是酒肉吃得多了,加上劳累,在体检中发现了血压高、血脂高等问题,在吃药调整一段时间以后,觉得没事儿了,就把药停了;有一天晚上出去应酬,回家以后便沉醉不起,等到家人发现时,已经晚了……另一位的情况与他类似,平素血压高也不注意,一次偶然在工作中出了点差错,觉得压力很大,早晨,在家中洗澡时,突发中风、脑干出血,送医院仅3天,就宣告不治!

  为什么中年人脑出血死亡率很高呢?据赵瑛教授介绍,中年人比老年人血液循环速度快,因此出血量也大,加之,中年人脑腔尚未萎缩,脑腔空间相对较小,所以,死亡率高;而老年人的大脑已经不同程度的萎缩,脑腔空间相对较大,因此,容纳血肿的空间也比较大,老年人也因此更抗“折腾”。

  赵瑛教授提醒大家,心脑血管疾病第二个可怕的就是治疗一段时间以后不去复查,不经医生允许,自己擅自停药,前面两位44岁猝死者就是沉痛的教训。对待这样的疾病要有耐心和恒心,要有毅力,要学会打持久战,坚持就是胜利。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如果治疗得当,同样可以长寿。应该尽量注意避免疾病的突然爆发,一旦爆发,即使不致突然猝死,心肌梗死、脑中风的预后也较差,致残率很高,偏瘫、瘫痪在床的也很多。据资料统计,心肌梗死多半发展为心力衰竭,80%的心力衰竭患者会在5年后死亡;而脑中风的复发率也非常高,就是说,这两种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还有很危险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因此,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赵瑛教授特别指出,绝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药物干预来预防和控制的,比如,适度运动、控制饮食、少吃油腻食物,不要过胖,等等。这些,许多健康书籍和杂志已经说得很多了,大家都明白,无须多说。

  心脑猝死虽然来势凶猛,甚至令人猝不及防,但只要你平时对自己的身体稍加留意,了解一些必要的医学常识,还是会发现一些报警的蛛丝马迹。比如,身体会有一过性的胸闷、憋气、胸痛,或时而有胸部重石沉压感,这些症状常出现于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受寒以后或者饥饿时;比如,容易出汗,尤其是前胸、后背大面积出汗;比如,舌麻,吞咽困难,常在睡梦中突然惊醒、憋气,又很快消失;再比如,原本体力还可以,突然出现肢体疲乏无力,等等。这些都是由身体报警系统发出的预警信号,重视它们,医院就诊,采取措施,对症处理,便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就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上文转自“39健康网社区”

脑血栓、脑出血、脑梗塞的区别

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虽然这三者同属脑血管疾病,但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也各异。到底如何区分?

脑梗塞

脑梗塞(脑梗、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是脑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脑梗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2.病因:脑梗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3.主要因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4.临床症状:脑梗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5.治疗:

本病应注意重视高血压的治疗,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1)急性期

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1)缓解脑水肿梗塞区较大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4)溶栓:链激酶、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肝素、双香豆素)。

6)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

(2)恢复期

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等。

脑血栓 

脑血栓(脑血栓形成):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2.发病原因: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

3.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为常见的病因,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

4.临床表现: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

患者表现中枢性偏瘫、面瘫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大多数病人神志清楚,头痛、呕吐者较少见,但若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形成大面积脑梗塞时,病情较重,常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等症状。

5.治疗:脑血栓形成应根据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变化,按不同时间分期来确定治疗方针、分期治疗。维持气道通畅,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等整体治疗。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扩血管治疗等其他治疗。进行早期康复功能锻炼。

脑出血 

脑出血(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

2.临床表现: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3.高血压病:脑出血的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病,此类脑出血属于高血压病的一种最严重也是最高级别的并发症之一,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极为严重的症状,甚至短时间内影响患者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动,造成患者的死亡。在顾及其他所有诱因的基础之上,必须要强调一点的就是高血压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有效的避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在高血压病长期作用的基础上,任何可以诱发血压短期增高的因素都可以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4.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可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研究表明,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可以使病死显著降低。

(1)内科治疗

患者出血量不多,神经功能损害较轻,或者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选择内科保守治疗。内科治疗的原则在于: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再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

(2)外科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最终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受压,尽最大努力保证神经功能,减少或防止脑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患者的一般情况、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清除血肿、穿刺抽吸血肿、脑室穿刺引流血肿等。

脑血栓与脑栓塞相鉴别

对于脑血栓和脑栓塞这两种疾病,常常易混淆辨别不清,它们虽然都属缺血中风,其实又不是同一回事。从发病机理上讲,脑血栓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血管阻塞所致;脑栓塞则为身体其它部位栓堵塞脑血管引起。从临床表现上看,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

1、发病年龄:脑血栓发病年龄多较大多55岁以上;而脑栓塞则多发生20~40岁中青年身上。

2、病史:脑血栓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脑缺血发作及糖尿病等病史;而脑栓塞患者多有心脏病,特别是风湿心脏病、心房纤颤等病史。脑血栓形成之前,常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表现;而脑栓塞则很少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

3、起病形式:脑血栓多为缓慢发病,常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中发病;而脑栓塞往往是活动中,特别是用力或情绪激动情况下突然发病。

4、症状表现:脑血栓多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其偏瘫、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而脑栓塞可有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偏瘫、失语等症状往往突然发生。

脑血栓与脑出血相鉴别

脑血栓(缺血性中风)与脑出血(出血性中风)都是脑血管疾病,二者的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大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以及程度不同的半身不遂,瘫痪一侧的鼻唇沟较浅,口角下垂,瘫痪一侧的半身感觉减退或消失,可能出现话语不清或失语等。但是,二者在治疗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故在发病早期如能进行初步的鉴别,对病人的治疗是十分有益的。

脑血栓通常继发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血流受阻以致相应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脑出血通常是在长期高血压和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由于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脑血管破裂而发病。

鉴别要点: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常在睡醒时出现症状,病情进展缓慢,偏瘫症状在数小时到数天内越来越明显,意识常保持清晰。脑出血多因情绪激动、脑力紧张、使劲儿排便、用力举重物等,促使血压骤升而突然发病,病人突然感到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病情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发展到高潮,随即发生偏瘫和意识模糊或昏迷,昏迷时病人呼吸深沉,带有鼾声。有的病人临床表现介于两者之间,仅靠临床表现难以鉴别,此时则需要做椎部穿刺检查,必要时还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X光断层扫描(CT)检查。

此外,发生脑血栓时,病人需要应用脑血管扩张剂、血栓溶解剂和抗凝剂治疗。脑出血病人需要安静,应尽量减少搬动,最好就地救治以防止出血加重,可用止血剂,酌用降压药物。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来源:连锁药店

延伸阅读(请打开网址):

最冷酷的“杀手”!可能就潜伏在你周围!







































南昌白癜风
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zlff/6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