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
2018-3-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腔隙性脑梗死是临床影像学上最常见的一个诊断,可能很多中老年都与此有关。它可能并不表现出特殊的症状,但它与脑梗塞有共同的发病机制,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因为它与严重中风有类似的病变基础,不能忽视,应进一步检查及重视。腔隙实际是病理学概念,这种腔隙可被CT或MRI发现。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很小的梗死灶,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3-15毫米的囊性病灶,可伴随或不伴随相关临床表现,后者也称为“静息性”。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以及脑干等部位。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细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3-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腔梗)。
因为人们对中风十分恐惧,CT片上的小“阴影”便成为蒙在病人心头的大“阴影”,唯恐自己会很快瘫痪在床。但事实并非如此,希望本文能帮助您理解腔梗,解开心中的谜团。
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除了少数是因微栓塞引起的以外,多数是由于长期高血压的影响所造成的脑内小动脉血管壁的变性,使得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我国是一个高血压病患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一类型的脑梗死很常见。
对于“腔梗”的形成原因大多认为由高血压所致的脑内细小动脉硬化,进而引起深部脑组织点状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一个小孔隙,即是CT片上所见的小低密度影。中年以上(一般指45岁以上)有高血压病的,如果再有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出现这样的小“腔梗”是很多的。
腔梗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什么?
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和脑干是许多神经纤维束走行的重要通路,是实现大脑与躯体神经联系的桥梁。如果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这些通路上,就会造成某些神经传导的阻断,产生运动、感觉或语言障碍等方面的症状。由于腔隙很小,有时单纯影响运动纤维或感觉纤维,而出现纯运动性偏瘫,或者仅出现没有偏瘫的半身感觉障碍。但是,并不是所有发生的腔隙都会产生症状,只有那些累及重要神经通路或神经结构的腔隙才会有表现,否则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部分多发性脑腔梗,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老年人常出现健忘断句,有的性格会有变化,在这儿提醒老人警惕腔隙性脑梗塞.
腔梗的诊断依据?
腔梗大多数并无明显症状,因此诊断上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腔隙灶常在作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时发现。腔梗可以是脑小血管病的一种表现。
腔梗的治疗主要手段?
既然知道了脑腔梗是什么病,那么该用什么药物来治疗它呢?
其实能及早的发现脑腔梗是患者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及时发现,用药物干预还完全来得及,只要坚持用药完全可以防止脑腔梗发展成重度脑梗塞。
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卒中可能性,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经医生查体又是正常的人,应由医生结合片子作出具体分析,不要一概先入为主地认为就是脑梗死。另方面,即或是腔隙性脑梗死,因为没有造成严重危害,所以也不必担心。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认真采取预防措施,就可以减少再发的机会。
腔梗的预防措施?
本病的重点不是治疗,而是预防。而且本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有效的措施可减少加重的几率。
防治脑腔梗的注意要点:
1、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2、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85mmHg;
3、高血脂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
4、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血粘稠度过高者,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
5、定期心脏检查,特别注意心功能变化及心律失常,改善心脏供血,防治冠心病;
6、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医院做头颅CT,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有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行进一步检查。
腔梗的预后如何?
本病预后多数良好,病后2~3个月明显恢复,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但复发率较高。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取决于病灶的部位、大小、数量及并发症。腔隙性脑梗塞如果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在短期内即有完全恢复的可能,多数患者可在一至数周经治疗好转或痊愈,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