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针灸治疗脑出血术后顽固性呃逆1例
2016-11-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病例介绍:
患者张**,男,52岁,住院号。因突发头痛、呕吐、意识不清1小时于年3月22日00时15分入院。入院当日行右颞部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术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5分,气管切开通畅,4月2日患者开始出现顽固性呃逆,给予异丙嗪滴鼻等治疗均无效,患者仍持续性呃逆不止,于4月7日邀请我科会诊治疗顽固性呃逆。
病例特点:(1)中年男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予规则治疗。(2)无明确诱因下突发头痛、头晕,难以忍受,伴呕吐胃内容物数次,随即意识不清,无肢体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急诊行头颅CT(-3-22)检查提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脑疝形成,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急诊手术处理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3)GCS评分5分。右侧瞳孔散大,直径5.0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瞳孔直径约3mm对光反射消失。颈抵抗(+),四肢无自主活动,肌张力偏高,双侧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阳性。
西医诊断:1.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2.脑疝形成;3.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辨证治法:
年4月7日会诊见:患者呈昏迷状,持续性呃逆,声低,肢冷,咳嗽咳痰,痰多色白稀,大便稀,舌淡,苔白厚,人迎脉沉细,寸口脉细,太溪脉、跗阳脉滑涩。
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心肺不足,寒痰瘀阻;
中医治则:补益心肺,温化寒痰散瘀
治疗方案:针灸配合中药治疗
1、采取切脉针灸平衡阴阳治疗,处方为:百会(金针)、小四神聪(百会穴上下左右旁开0.5寸金针)、四神聪(金针)、印堂(金针)、人中(银针)、素髎(银针)、双攒竹(银针)、双足三里(金针)、双内关(金针)、双太渊(金针)。针刺治疗后患者人迎脉、寸口脉细。太溪脉、跗阳脉滑涩。
2、中药以破格救心汤合小青龙汤加减补益心肺,温化寒痰散瘀,处方(颗粒剂)如下:
淡附片30干姜30炙甘草60山萸肉30
党参30牡蛎30龙骨30磁石30
五味子10桂枝10麻黄15细辛10
法半夏剂,水冲鼻饲,日1剂,日2次。
临床疗效:
全部穴位针刺完成后当时患者呃逆即止,后头部穴位配合TDP等照射留针30min,手足部穴位不留针。
年4月22日随访,患者会诊针灸中药治疗后无明显呃逆(4月11日呃逆数分中后自止,其余时间均无呃逆),服中药期间痰较前减少,大便好转,余同前。后因患者为脑疝术后,预后极差,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再配合中药治疗。
病案分析:
切脉针灸是一种切脉与针灸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方法,切脉针灸术是俞云教授潜心研究《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所得而创新的一种切脉与针灸相结合的诊疗方法,是指在针灸临床中先切脉,通过辨别人迎、寸口、跗阳及人体各条经络的脉象大、小、盛、衰、滑、涩等表现以诊察疾病、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建立在脉象及经络理论基础之上,并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穴位为诊治对象,以脉象变化为主要得气的表现,最终以症状改善或病情痊愈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临床应用中证明,由于针刺前先切脉,切脉指导针刺取穴及金银针补泻,克服了普通针刺的盲目性,解决了长期针刺相同腧穴导致的针灸疲劳现象,且由于可及时切脉判断针刺疗效,较普通针刺更具有起效快及疗效显著、持久的特点。由于切脉针灸起效快,且具有能通经络,调气血阴阳的特点,目前多用于治疗癌症、急性痛症等大病。
患者为大病术后,结合患者症状及人迎脉沉细、寸口脉细,太溪脉、跗阳脉滑涩,考虑病机为心肺亏虚,寒痰瘀停留体内,心肺亏虚为本,寒痰瘀阻为标,处方以破格救心汤合小青龙汤治疗标本兼治。会诊时患者急需解决顽固性呃逆之病症,考虑呃逆为心肺亏虚,寒痰瘀阻肺胃气机,肺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治疗应以治本即大补心肺之阳为主,阳生寒痰瘀则化,取穴时由于患者人迎脉沉细、寸口脉细,人迎脉小于寸口脉,考虑患者以头部阳虚为主,治疗时以金针大补头部真阳,取穴金针百会四神聪大补人体之阳,小四神聪、印堂加强补阳之功,少量手足部取穴太渊、内关、足三里穴位治疗调整手足部阴阳,配合人中、攒竹、素髎等经验穴位,诸穴治疗后手及人迎脉均细,初步达到了调整上部阴阳之功后停止取穴。
此例患者经过切脉针灸治疗当时呃逆即止,效如桴鼓,针药联合治疗近期效果理想(已维持半月余)。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好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