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大一院介入治疗科神经介入组病例

2016-12-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病例3:载瘤动脉闭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女,16岁,患者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头痛,为全颅胀痛,伴恶心、呕吐多次,至外院行头颅MRI提示颅内动脉瘤,进一步行CTA检查确诊为基底动脉动脉瘤,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查体:无阳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辅助检查:头颅MRI示桥前池占位,脑桥及第四脑室受压;头颈部CTA示基底动脉近段囊状突起,累及双侧椎动脉末端,考虑动脉瘤。

患者病灶为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瘤体巨大,为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及瘤体增大导致脑干压迫症状加重,具备介入治疗指征;患者颅内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近段,考虑夹层动脉瘤可能,病变累及双侧椎动脉V4段远端,病情复杂,为明确患者颅内侧支代偿及缺血耐受情况,局麻下行脑血管造影术及球囊闭塞试验,术中造影示:基底动脉近段梭形动脉瘤,径约25mm,累及双侧椎动脉V4段远端,右侧小脑后下动脉显影良好,左侧小脑后下动脉及脊髓前动脉未见显影;以两枚HyperForm4-7mm球囊(美国Ev3)同时闭塞双侧椎动脉远端(小脑后下动脉以远)30min,分别于双侧颈动脉造影提示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代偿双侧大脑后动脉及部分基底动脉供血,患者耐受良好,闭塞试验及加强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BOT试验

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

因患者年龄较小,动脉瘤巨大且紧邻脑干,造影显示后循环代偿良好,可耐受闭塞试验,故决定行介入治疗,栓塞动脉瘤并同时闭塞载瘤动脉。全麻下以Echelon-10微导管(美国Ev3)经左椎动脉入动脉瘤内,以多枚3D弹簧圈于动脉瘤内成篮疏松填塞,再以微导管分别于双侧椎动脉V4段(小脑后下动脉以远)以多枚3D及2D弹簧圈闭塞双侧椎动脉,术程顺利,复造影示双侧椎动脉V4段远端管腔完全闭塞,右侧小脑后下动脉显影良好,基底动脉近段及动脉瘤未见显影,前循环代偿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远段供血。

术后规范抗凝治疗3d,患者术后病情平稳,术后第1、2、3个月分别复查头颅MRI均提示: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内血栓化,未见梗塞及出血灶。

术后3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提示:双侧椎动脉V4段远端及基底动脉近段管腔完全闭塞,动脉瘤不显影,可见发达的右侧小脑后下动脉及双侧后交通动脉通过大脑后动脉进行代偿供血,并于闭塞的基底动脉周边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

门诊随访1年患者恢复良好,无症状再次发作,神经系统体检未见阳性体征。

病例4:载瘤动脉闭塞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

女,43岁,右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多次于外院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造影提示动脉瘤多次复发,治疗组讨论后决定行载瘤动脉闭塞术。

术前造影

双侧椎动脉入6FGuiding,Synchro微导丝+Echelon10微导管经右椎动脉栓塞近端载瘤动脉。

Synchro微导丝引导Rebar18微导管经左椎动脉置于基底动脉,释放Solitare6*30mm支架保护基底动脉及左椎动脉。

Synchro微导丝+Echelon10微导管经左椎动脉栓塞远端载瘤动脉。

术后造影示动脉瘤近、远端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未见显影,右侧小脑后下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及远端分支显影良好;

术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病情平稳,无不适主诉及神经科症状,本例为近期病例,围手术期,住院观察中。

治疗体会:对于椎-基底动脉动脉瘤,在有足够的对侧或侧支供血代偿的情况下,闭塞载瘤动脉是一种实用而又简单的方法,虽然因动脉瘤未完全闭塞而有复发或再出血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要注意保护供应脑干的细小穿支动脉及同侧小脑后下动脉,控制血栓形成速度,以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减轻或避免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民间偏方治白癜风
咨询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hbzz/40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