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经络开穴疗法能有效治疗好帕金森病
2016-10-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一般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人。中医学称之为颤证,又称颤振、振掉等,属于肝风内动范畴。
锥体系以外的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锥体外系较锥体系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核、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核等,这些结构通过广泛联系对运动功能起着综合和调节的作用,包括对伴随随意运动的不自主动作、姿态反射和下运动神经元反射的控制等。锥体外系的通路有多条,其中新纹状体——苍白球系和皮质——脑桥——小脑系为主要的两条通路系统,它们之间通过复杂的纤维联系,形成大小许多条环路,控制和调节中枢,反馈全身的各种信息。纹状体——黑质环路为新纹状体——苍白球系中一条重要的环路,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的纤维穿过苍白球和内囊止于黑质,再由黑质发出纤维,经同一途径返回尾状核和壳,黑质通过这条环路参与运动的调节,黑质细胞的变性使得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下降,这是造成震颤麻痹的主要原因。
本病基本上属于中老年疾患,40岁以前发病者甚少,而60岁以上人口的患病率达1%。单纯老年化并非病因,但老年化的规律可能助长发病机制。一是黑质细胞逐年减少;二是神经细胞内的单胺氧化酶含量居高不下,易于氧化外来致病因子。
今年来发现海洛因成瘾的病人误用或给灵长类动物注射杜冷丁类衍生物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能产生酷似本病的症状、进行性过程和病理变化,进一步了解发现MPTP经氧化后成为对黑质细胞有特异性毒性的MPP+根,在胶质细胞内短期或长期蓄留后,作用于黑质细胞的线粒体而阻碍其呼吸功能。从而建立了环境因素病因学,来源包括多种分子式类似的工业毒素和农业毒素。
遗传因素对本病有一定的易感性,有少量报道家族性帕金森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等。
帕金森病主要病理变化为黑质致密区中含黑色素的神经元严重缺失,残余细胞也常发生变性,细胞浆中出现玻璃样同心形包涵体,称为Lewy体。类似的变化也见于蓝斑、迷走神经背核、下丘脑、中核缝、交感神经节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肝肾阴亏、气虚血少,以致筋脉失去濡养,或拘急强直,或筋脉瞤动而成颤证;或风痰邪热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失濡养而发颤证。
临床症状出现年龄平均约55岁,男性稍多于女性。起病缓慢,逐渐进行。患者最早的感受常是震颤或肢体动作不便,但检查时均可见运动减少。
(一)震颤本病的典型震颤为静止性震颤,多自一侧上肢开始,可以波及四肢、下颌、唇、舌和颈部,每秒4~6次,幅度不定,精神紧张时加剧。上肢的震颤常比下肢重,手指的节律性震颤形成所谓“搓丸样动作”。不少患者还伴有每秒5~8次的体位性震颤。
(二)强直强直多自一侧上肢的近端开始,逐渐蔓延至远端、对侧以及全身。面肌强直使表情和瞬目动作减少,造成“面具脸”。颈肌和躯干肌强直形成屈曲体态,旋颈和旋体动作均缓慢、困难。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动作消失。
(三)运动减少患者随意动作减少,包括始动困难和动作缓慢。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渐衰减,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语声单调、低沉。进食饮水可致咳呛。偶然于起身时全身不动,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称为“冻结”发作。
(四)体位不稳行走时步距缩短,结合屈曲体态,常见碎步、前冲,称为“慌张步态”,晚期姿态反射进一步失常,容易跌倒。
(五)其他症状由于中脑腹侧盖部至边缘回的多巴胺系统也被累及,患者可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包括唾液和皮脂分泌增加,汗分泌增多或减少,大小便排泄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此外,也可有精神症状如忧郁和痴呆等。
脑脊液中多巴胺(DA)的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含量与5-羟色胺的代谢代物5-羟吲哚醋酸(5-HIAA)含量降低。尿中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HVA含量亦降低。
(一)诊断
根据本病有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及姿势反射丧失等主证,结合“面具脸”、头部前倾、躯干俯屈,行走时上肢无摆动及“慌张步态”等特殊姿态,诊断并不困难。
(二)鉴别诊断
主要与各种原因所致的症状和本病类似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
1.感染病毒性脑炎,尤其是乙脑,在痊愈期可能呈现本综合征,但症状一般皆轻微、短暂,偶有症状持久者也不进行性地加重。
2.中毒以一氧化碳和锰较为多见,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有急性中毒史,苏醒后可能逐渐发生弥散性脑损害的征象,包括全身强直和轻微震颤。锰中毒有长期接触锰矿或锰钢史,在呈现锥体外系症状前一般均有精神异常如情绪不稳、记忆力下降等。
3.外伤帕金森综合征也可为颅脑外伤的后遗症,在频繁遭受脑震荡的患者中较为多见。
4.药物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阻断多巴胺能突触的传递作用,利血平阻碍多巴胺在轴突末端的储存,甲基多巴的代谢产物作为假性争占多巴胺的受体,均能产生多巴胺缺乏的症状。服药史和停服后的恢复可资鉴别。
5.动脉硬化在中老年人中,同时患脑动脉硬化和震颤麻痹者并不多见,两者间无关联。偶见因多发性梗塞而形成脑干和基底节的腔隙状态者,则可直接影响多巴胺系统的功能,称为动脉硬化性帕金森综合征。这些患者除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帕金森综合征症状外,尚呈现假性球麻痹、腱反射亢进,并常有明显痴呆。
6.其他脑病一些弥散性脑变性疾病,例如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橄榄体脑桥小脑变性等,均可伴有类似的症状,程度不等,鉴别在于查得震颤麻痹所无的症状,例如小脑征、锥体征。眼球运动障碍等。
一.治疗原则运用整体经络开穴疗法,旺盛和充盈十二正经的气血,同时充盈奇经八脉的气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行气活血,平肝熄风。
二.基本治法整体经络开穴手法,推法,扫散法,拿法,擦法,捻法,抹法,摇法,击法,振动法,平肝熄风法:主穴,配穴。
三.操作程序头面部——项部——躯干部——上肢操作——重复头面部,项部操作
四.随症加减:1.上肢震颤较重者
2.下肢震颤较甚者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一般都不能自动缓解,有的病情可暂时停止进展,也有数年内迅速发展至完全残废者。但多数病例于发病之后尚能继续工作。至本病晚期,由于全身僵硬终至不能起床,健康情况与日聚下,最后常死于各种并发病。
1.运用整体经络开穴疗法旺盛和充盈十二正经气血,同时充盈奇经八脉气血,具有强有力的加强全身气血循行,促使锁骨下动脉,椎动脉的血流加速,从而加强基底动脉的血供。改善纹状体,黑质的氧供应量等作用,对于帕金森病症状的改善有非常好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疗程宜长,并适当配合注意饮食,精心护理。
2.本病主要病理变化虽为黑质纹状体变性引起,然而与情绪变化也有密切关系,因而在治疗过程中,需避免情绪波动,注意心理因素(除了运用疏肝理气来解郁外,还加心理治疗)。
3.在治疗期间,护理者带领和鼓励患者做适当的主动锻炼,培养各种爱好,尤其是体育爱好。
4.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长按下面的图片,点击识别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