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之高血压

2017-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宜血压水平应有不同。医生面对患者时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该患者最合适的血压范围,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病因

1.习惯因素遗传

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2.环境因素

3.年龄

发病率着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4.其他

肥胖者发病率高;避孕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2分类

临床上高血压可分为两类:

1.原发性高血压

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

2.继发性高血压

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

3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

4诊断

目前国内高血压的诊断采用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80

正常高值

80~89

高血压

≥90

1级高血压(轻度)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90

如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标准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

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

血压水平

1级

2级

3级

无其他危险因素

1-2个危险因素

极高危

≥3个危险因素或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

极高危

有并发症

极高危

极高危

极高危

5治疗

1.治疗目的及原则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治疗应该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另一方面,高血压常常与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例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协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险,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

(1)改善生活行为①减轻体重。②减少钠盐摄入。③补充钙和钾盐。④减少脂肪摄入。⑤增加运动。⑥戒烟、限制饮酒。

(2)血压控制标准个体化由于病因不同,高血压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临床用药分别对待,选择最合适药物和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3)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降压治疗后尽管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血压升高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依然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2.降压药物治疗

(1)降压药物种类①利尿药。②β受体阻滞剂。③钙通道阻滞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⑤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2)治疗方案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临床实际使用时,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状况、靶器官损害、并发症、合并症、降压疗效、不良反应等,都会影响降压药的选择。2级高血压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6高血压分类

1.原发性高血压

2.继发性高血压

3.肾血管性高血压

4.白大衣高血压

5.妊娠高血压疾病

高血压的非药物疗法

-04-02于康主任医师

医院营养科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的治疗方法是非药物疗法,而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非药物治疗,尽可能地减少用药剂量,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这就是治疗高血压的总原则。 (1)控制体重:超重者应努力减肥,这是降压的最佳方法。日本的研究资料也认为,肥胖是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因素,80%的高血压患者通过减肥,可以使血压下降。我国医学家指出,无论是高血压患者,或者正常血压的肥胖者,减轻体重均可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血浆尿酸,胆固醇和血糖减少,而且可减少用药剂量。 测重的简便方法:身高(厘米)-±10%为体重值(公斤)的正常范围,超过上限为超重。对于肥胖度在+10%以下的普通劳动者和运动的正常人,男性每天摄入热量以千卡,女性以0千卡为宜;肥胖在+20%左右者,摄入热量男性以千卡,女性以千卡为宜;对于高度肥胖者,男性以1~0千卡,女性以0~0千卡为宜。 减肥使血压降低的机制,可能与胰岛素减少,交感神经的抑制和肾素-醛固酮的抑制等有关。 (2)适当运动:每日至少3次,每次20分钟做体操或运动,能改善血压情况。我国学者提倡,中老年人患者进行太极拳锻炼,并注意心静、体松、气和,持之以恒,有助高血压康复。因此,高血压病人应有规律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如跳舞、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但应避免参加竞争性或剧烈性质的运动项目。 (3)限制食盐:正常情况下,人体对钠的生理需要量每天仅为2~3克,但实际膳食中含盐量高达10~15克,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5克为宜,太低了患者很难接受。 (4)适当补钾:每日摄入5~7克钾,可使血压降低4~9mmHg。另有人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增加钾的摄入量即使不显示降低血压的作用,亦可预防脑中风、心室肥大、肾功能低下的发生,降低由高血压合并症所致的死亡率,故高血压患者应适当补钾。水果、蔬菜、豆类等都是含钾较多的食品,高血压患者可以适当多吃一些。 (5)限酒戒烟:饮酒可通过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升高,影响血管紧张素、血管加压素及醛固酮的作用,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等机制,使血压升高。同时经常饮酒也影响药物治疗,血压不易控制,因此,高血压病人应限制饮酒,最好将饮酒量限制在每日25克以下,或最好不饮酒,低酒精类的啤酒也应控制。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吸烟者恶性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亦可增加冠心病与猝死的危险性,故应戒烟。 (6)适量补钙:高血压患者普遍显示钙的摄入量较少,适量补钙或增加硬水和牛奶的饮用量,可使血压不同程度地降低。   (7)保持情绪乐观: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一切忧愁、悲伤、焦虑、烦躁等不良精神刺激,可使血液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病人要注意控制情绪,排除杂念,保持心情舒畅和心理平衡,这些都有利于维持高级神经中枢的正常功能,对降低血压有益。高血压的三大严重并发症

-04-02于康主任医师

医院营养科脑出血:脑内小动脉的肌层和外膜均不发达,管壁薄弱,发生硬化的脑内小动脉若再伴有痉挛,便易发生渗血或破裂性出血(即脑出血)。脑出血是晚期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出血部位多在内囊和基底节附近,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失语等。

心力衰竭:心脏(主要是左心室)因克服全身小动脉硬化所造成的外周阻力增大而加强工作,于是发生心肌代偿性肥大。左心室肌壁逐渐肥厚,心腔也显著扩张,心脏重量增加,当代偿功能不足时,便成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收缩力严重减弱而引起心力衰竭。由于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加重的心脏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更易发生心力衰竭。

肾功能不全:肾入球小动脉的硬化,使大量肾单位(即肾小球和肾小管),因慢性缺血而发生萎缩,并继以纤维组织增生(这种病变称为高血压性肾硬化)。残存的肾单位则发生代偿性肥大,扩张。在肾硬化时,患者尿中可出现较多蛋白和较多的红细胞。在疾病的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遭到破坏,以致肾脏排泄功能障碍,体内代谢终末产物,如非蛋白氮等,不能全部排出而在体内潴留,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也发生紊乱,造成自体中毒,出现尿毒症。高血压的危害

-06-28黄桂忠主任医师

医院心血管内科高血压(hypertensive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高血压病的早期,仅有全身小动脉痉挛,而血管壁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因此及时治疗,高血压病完全可以治愈或被控制。若血压持续增高多年不降,动脉壁由于长期缺氧、营养不良,动脉内膜通透性增高,内膜及中层有血浆蛋白渗出,渗入管壁的血浆蛋白逐渐凝固发生透明样变,血管壁因透明变性而发生硬化。硬化的小动脉管壁日渐增厚而失去弹性,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血压特别是舒张压的持续性升高。以下是最常见的六种严重危害的后果:   1.冠心病:长期的高血压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阻塞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冠心病。   2.脑血管病:包含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其病势凶猛,且致死率极高,即使不致死,大多数也会致残,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   3.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

  4.高血压脑病:主要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中,由于过高的血压超过了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因血流灌注过多而引起脑水肿。   5.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其中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约占10%。   6.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早期和晚期均可发生,紧张、疲劳、寒冷、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会导致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上升。高血压危象发生时,会出现头痛、烦躁、恶心、呕吐、气急以及视物模糊等严重的症状。高血压和冠心病是姊妹病吗?-07-08殷惠军主任医师

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如果您到过老年心血管病病房,您会发现有很多病人被同时诊断为“冠心病”和“高血压病”,两者是连在一起的。流行病学家J.Stamlar认为,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他根据人的资料得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不依赖其他已知危险因素而起作用的发病因素。近年来认为高血压是一种代谢病,主要表现为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的抵抗,故高血压常伴冠心病、糖尿病、中心型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低和高脂血症。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为血压正常者的2倍。一级高血压患者(~/90~99mmHg)冠心病死亡的相对危险性比血压正常者(/80mmHg)高1.33倍,二级高血压患者(~/~mmHg)、三级高血压患者(≥/mmHg)及DBP≥mmHg者,冠心病死亡危险性增加2.20、3.64和5.88倍。我国冠心病患者70%以上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形成、发展。   高血压诱发冠心病的原因有:   (1)高血压病时,高级神经中枢活动障碍,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过多。儿茶酚胺增多可直接损伤动脉血管壁,还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同时,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2)高血压病时,血流动力学发生以下改变:①血流对动脉壁的侧压加大,血中脂质易于侵入动脉壁;②血管张力增加引起动脉内膜过度牵拉及弹力纤维断裂,造成内膜损伤、血栓形成;③动脉壁内毛细血管破裂,造成内膜下出血、血栓形成,引起内膜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与肥胖

-04-02于康主任医师

医院营养科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较体重正常者高出很多。体重越重,患高血压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在20~30岁间的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生率要比同年龄非肥胖者高1倍。

在40~50岁间的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生率要比同年龄非肥胖者高50%。

中度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是身体超重者的5倍多,是轻度肥胖者的2倍多。

肥胖者容易患高血压的原因主要有:

(1)肥胖者的血液总容量增高,心脏的输出量增多,每分钟排入血管的血量增加,这是造成肥胖者易于合并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2)肥胖者常多食,他们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常高于非肥胖的人,这种多食和高胰岛素血症能刺激交感神经功能,使血管收缩,从而增大了血管的外周阻力,造成血压升高。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肾脏对钠的回吸收增多,增加血液容量,也可使血压升高。

(3)必须引起注意的是,与正常体重的高血压患者相比,肥胖高血压患者同时还容易合并脂质异常症和糖尿病,加之肥胖者的体力活动相对较少,所以动脉硬化的发生危险大大提高了。变硬的血管就难以随着血液的排入而扩张,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如何防治妊娠期高血压?

-08-01惠汝太(审核)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医院心血管内科早治疗。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孕妇本人,必须要认识到孕期高血压对母婴的不良影响,我们认为以下几条能最大限度的使孕期高血压的母婴得到保护。

  (1)了解血压水平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早孕登记时测量血压并了解孕前血压水平。每次产前常规检查应测血压、体重,检查尿常规,孕妇应主动向医生讲述自己有什么不适的感觉。特别是有妊娠期高血压家族史、合并慢性高血压症状、糖尿病、肾脏疾病等的孕妇更应该重视血压的测量。

  (2)加强产前教育,孕妇应自觉主动配合医生,按时就诊或有自觉症状及胎动不正常时随时就诊。

  (3)怀孕期间,孕妇应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性,要保证足够的热量,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钙等。

  (4)妊娠期一旦确认合并有高血压,就应积极治疗,目的是降低母婴死亡率及减少母婴严重并发症。合并轻度高血压可在门诊密切观察,注意休息并取侧卧位,除夜间睡眠休息外,日间也应侧卧位不少于6个小时。绝对禁止仰卧,以免巨大的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引起循环血量减少而影响子宫胎盘灌注。合并中、重度高血压病人应立即住院治疗,以免发生意外。

  医院诊室测的血压总是高于平时自身血压水平。这就是所谓“白大衣高血压”,甚至医生测的血压值又比护士测得的高。









































儿童白癜风病的症状
中科UM-D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jbby/5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