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质物质在血管壁上堆积

2015-8-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病例1:切除的颈内动脉油斑(内膜)

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中、老年患者

病例2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其他易导致心脑血管损害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质物质在血管壁上堆积,而血管壁内的巨噬细胞吞噬脂质物质形成脂质池,同时伴有脂质池表面纤维帽的形成,脂质核心与纤维帽构成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成成分斑块逐渐增大使管腔逐渐狭窄,或是斑块不稳定,发生破溃,斑块内脂质成分裸露在血管腔内,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均可导致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常位于颈总动脉末端,颈颈动脉闭塞内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虹吸部以及颈内动脉末段分为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部

背景知识:

颈动脉夹层:颈动脉由内膜、平滑肌层及外膜层构成,正常情况下各层之间相互连接为一统一的整体,血液在血管壁围成的腔中流动所谓动脉夹层,顾名思义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进入血管壁各层之间导致的血管壁各层间的分离在以美国和法国社区为基础的调查中,颈动脉夹层的发生率为10万分之2.5-3而4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的脑卒中,由颈动脉夹层导致的可达25%与发育、炎症或自身免疫有关的血管病变

药物治疗则主要包括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临床上常用的为他汀类调脂药物以及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除此以外,药物治疗尚包括针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治动脉夹层病疗药物治疗只能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尽量减少血栓形成,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的目的,从而降低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斑块,或是达到恢复脑组织血流的目的

手术治疗:主要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目前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到上个世纪80年代,欧美许多中心开始对cea进行系统研究,多项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显示,cea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和症状性中度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是颈段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金标准”

病例3:女性,56岁!左侧颈内虹吸弯段重度狭窄90%以上!全麻下介入支架植入后血液供应改善

病例5:男性,74岁,眩晕1月余!右侧椎动脉开始重度狭窄>90%,右侧无名动脉重度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狭窄>70%

八一来临,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疾病医院连续作战,仅7月31日一天采取介入血管内支架植入方法,和神经内外科联合经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方法,分别对5例颈内动脉、椎动脉狭窄的病人成功了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蔡艺灵教授和崔绍杰教授团队的又一次高超技艺的展示

2、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症状主要包括,头晕、记忆力、定向力减退、意识障碍、黑朦、偏侧面部和/或肢体麻木和/或无力、伸舌偏向、言语不利、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等部分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对于临床出现与狭窄相关的症状者,称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主要与血管狭窄导致的脑缺血相关根据发病的时间特点可以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卒中,而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正常值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患者的缺血症状是否可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可以完全缓解的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不能完全缓解的为卒中

介入治疗: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设备和器械的进步,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rotid stenting angioplasty, cas)逐渐开展和普及,并有取代cea的趋势颈动脉支架主要是以血管内介入技术为基础,采用球囊或是支架扩张颈动脉的狭窄部位,从而达到重建颈动脉血流的目的现在,美国及欧洲的卒中防治指南中,都明确把cea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首选治疗方式,并提示cas可以在特殊人群中获得相似甚至更好的结果在强调cea首选的同时,对于cas的指证适当放宽,不仅作为部分替代cea的椎基底动脉流速增高治疗方法,而且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血管造影狭窄程度在60%以上,多普勒超声为70%),在高度选择下,建议可以考虑行预防性cas;同时,再次强调cea与cas的围手术期安全性问题,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率必须低于6%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对血管的形态学检查以及对脑组织的检查两个方面;而对于斑块的性质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像学研究则为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应用于颈动脉的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dsa为检查的“金标准”由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改变,眼底动脉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的脑组织检查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除此以外,目前已有基于核磁共振的应用于临床的斑块性质学检查方法,主要是指多序列核磁显像,利用不同扫描序列核磁共振对于不同组织的敏感性,检测斑块的主要成分特点但在临床上尚未普及对于颈动脉狭窄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症状上的鉴别以及部位上的鉴别症状上主要与其他脑内病变如:颅内占位、癫痫发作以及其他脑血管病等部位上的鉴别则主要指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性疾病时需要判断颈动脉狭窄是否为导致脑组织缺血的“责任血管”

病历4:女性!76岁右侧肢体无力1月!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90%以上!

其它一些病变,与发育、血管炎症及自身免疫相关,也可以导致颈椎基底动脉狭窄微创动脉狭窄,但所占比例极小如大动脉炎、纤维肌发育不良、烟雾病等在这部分患者中,年轻患者所占比例较大

1、椎动脉狭窄:主要症状是一—过性晕厥、头晕、严重者发生死亡椎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后上方椎动脉在解剖学上可分为颅外三段和颅内一段从椎动脉起点至进入第5与第6颈椎横突孔前为第一段第二段在到达位于寰椎下方的第三段前,始终走行在椎间孔内;第三段出椎间孔后头端朝向头状孔最后一段亦即颅内段在颅骨基底处穿入硬脑膜和蛛网膜,终末端在延髓桥脑交界处与对侧椎动脉会合形成位于中线的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外段发出小的脊髓支到骨膜和椎体,肌支到位于深部的周围肌肉区行程短的颅内段发出重要的脊髓前、后动脉到延髓和脊髓,细小的穿支血管右冠状动脉梗塞到延髓;其最大的分支—小脑后下动脉(pica),负责咀侧延髓一小部和小脑的血液供应当pica分支偶尔缺如时,由侧枝血管负责延髓外侧供血椎动脉入颅后,管壁发生显著的变化,外膜和内膜变薄,内膜和外膜弹力层的弹力纤维减少健康人群中,一侧椎动脉不通畅(直径<2mm)者达15%,其对基底动脉血流的贡献相当小较小程度的不对称也较常见,其中以左侧椎动脉占优势者为50%;右侧25%,仅余下的1/4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

5-08-01 09:37:49.0解放军第306医院一天治疗5例脑血管狭窄医院新闻医院新闻/enpproperty-->

危险因素: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常常是全身血管病变的一部分因此,控制可以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基础主要包括:适当如何治疗下肢动脉血栓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戒烟、少饮酒、合理的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白癜风症状
白癜风是怎么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jbby/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