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重走钟世镇院士的成长之路学校搬迁到重

2023-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癜风初期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766.html
                            

欢迎回到《钟世镇院士成长之路》

丛书系列专题栏目

今天的故事,依旧精彩

上回说到,钟世镇一个选择,

从此配角人生。

小生命的到来,让这对原本

埋头于工作之中的年轻夫妻,

无疑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但是,却又面临分别......

年8月,古乐梅接到通知要到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参加在那里举办的生理学候补博士研究生班的学习。与此同时,学校接到了中央军委的命令,将搬迁到重庆,与第七军医大学合并,但仍称第七军医大学。

又要分别了。不过这一次,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分开,更是和年仅一岁的女儿的分别。为了工作和大局,古乐梅将女儿送回了广东兴宁老家,让母亲来照顾。

接着,他们启程前往山城重庆,

在那里,又会有

什么样的故事将要发生呢?

来到位于歌乐山下的第七军医大学,在简单落脚之后,古乐梅就马不停蹄地又出发北上了。虽然又变成了“孤家寡人”,钟世镇却很容易就适应了环境。工作的教研室离住处不远,走路上下班也很方便。

在第七军医大学的解剖学教研室,钟世镇又遇到了人生路上的一位好领导、好导师——教研室主任何光篪教授。

何光篪教授曾经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师从当时国际解剖学的巨星级人物、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教授格兰特。能够在这样一位水平极高的教授手下工作,对于钟世镇来说,无疑是受益无穷的。

在钟世镇的记忆中,虽然何光篪在业内是一位如雷贯耳般的人物,但是性格却温和敦厚,谦虚有礼,治学严谨。而何光篪也很喜欢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在他看来,钟世镇踏实肯干,而且在学术科研上也很有头脑,是值得培养的学术新星。

从何光篪那里,钟世镇打开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他得知,格兰特教授对解剖学有三大世界级的贡献: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标本博物馆,一部《格兰特解剖学方法》专著,一本《格兰特解剖学图谱》。也因为格兰特教授的巨大贡献,使得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成为解剖学界的“圣地”。

为了培养钟世镇,

何光篪又采取了什么方法呢......

为了培养钟世镇,何光篪一方面罗列了一系列的国外解剖学经典著作让钟世镇攻读,让他打牢基础,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不断在课堂上引导钟世镇,让他授课和科研同步发展,培养他的学术研究热情。也正是在那里,钟世镇第一次来到了标本陈列室,眼前的数百具人体骨骼标本,让他感到震撼。

钟世镇为自己设计了初步的科研计划——他希望能够完成颅骨体质调查。颅骨体质调查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颅骨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大脑,通过对颅骨的数据分析,可以知道某一种族或者人群的人类学特征。不过,要想完成严谨的学术调研,必须有足够数量的颅骨标本,以便测量并获得足够的数据。

于是,在那段时间里,钟世镇一有时间就会来到骨标本库。在这里,他把所有的颅骨都一一找来,辨认特征,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组,并进行测量,然后记录下数据。

就这样,经过几个星期的努力之后,他把形成的人体颅骨特征资料交到了何光篪教授面前。让钟世镇没有想到的是,何教授并没有直接对他的数据资料进行点评,而是勉励他进一步研究脊髓动脉分支的课题,因为脊髓的供血有着重大的功能意义。

大约一个星期之后,何教授却突然将钟世镇叫到了骨标本库。在这里,他让钟世镇演示了自己做测量的方法。

当钟世镇在疑惑中做了一遍演示后,何教授却严肃起来,指出他的测量方法不对,并且教导他用精确的方法重新进行测量。而重新测量的结果显示,钟世镇之前所做的数据,仅有一半左右是准确的。

此时的钟世镇,尴尬得简直想找条地缝钻下去。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几个星期的工作成果,竟然如此经不起深究。

但是,这次经历却又让钟世镇受益匪浅,在后来的科研生涯中,他也是以这样的严谨态度来要求自己的学生们。

接着,钟世镇按照何教授的嘱咐,进行了椎动脉的课题研究。在忙碌了三个多月之后,他形成了一份一万多字的论文《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分支的研究》。

虽然何教授对这份论文给予了一定的好评,但是依然向他指出,论文的格式不规范,不符合科研论文的写法和要求,要求他按照《解剖学报》的投稿须知重新改写。

很快,钟世镇就将论文修改完毕。当他再次将论文送到何教授手中时,何教授让他站在旁边,给他逐字逐句地修改论文,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终于,钟世镇完成了论文的第二稿。

正当钟世镇以为论文已经获得老师的认可时,何教授却又向他提出了新的要求。

原来,何光篪认为,钟世镇的这篇论文,在论点和内容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于是,就向钟世镇提出了不少的建议。

虽然,论文一直没有通过,但是在聆听老师的教诲时,钟世镇的心头却是温暖的,他知道,只有这样细致入微、精炼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帮助自己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何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钟世镇最终完成了《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观察》这一论文。或许,在茫茫学术海洋之中,这篇论文并不起眼,但是对于钟世镇来说,这是他学术生涯上意义重大的一项成果,可以说,他后来从事标本制作、显微外科研究、建立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体系,都与在撰写这篇论文过程中所受到的科研启迪不无关系。尤其是何光篪言传身教的那种治学精神,更是成为钟世镇一生的精神财富。

论文最终发表在了年第三期的《解剖学报》上,这也是钟世镇大学毕业后,在人体解剖学领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往期精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原标题:《连载|重走钟世镇院士的成长之路:学校搬迁到重庆遇上名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yfff/13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