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社鹏版医学百科ldquo腔隙性梗死
2020/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腔隙性梗死”
“腔隙性梗死”(LacunarInfarcts)是指直径在0.2~15毫米的、非皮层部位的、由“脑部大动脉的单个穿支闭塞”所引起的梗死。这些“穿支血管”以“锐角”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或“基底动脉”发出。
尽管“腔隙性梗死”的定义蕴含着必要的“病理学诊断”,但实际上“腔隙性梗死”的诊断是在适当的“临床综合征”和“放射学检查”结果中被确立的。
“腔隙性梗死”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5~26%。65岁以上人群中有23%可以见到“腔隙性梗死”,且接近89%的“腔隙性梗死患者”保持为“无症状”或“静息状态”。
1.好发部位
大部分“腔隙性梗死”发生在“基底节”、“皮层下白质”和桥脑。
“基底节”包括:壳核、苍白球、丘脑、尾状核。
“皮层下白质”则包括“内囊”和“放射冠”。
2.发病机制
“穿支动脉闭塞”的机制如下:
①穿支血管的“脂透明变性”是常见的起因,尤其是“小的梗死”(3~7mm)。
②起源于“大脑中动脉”、“脑底动脉环”、或“远端基底动脉”、或“椎动脉”的“穿支血管”的“微小管硬化”。这种“病理机制”已经被“基底动脉连续切片”的研究所证实。
③针对某些病例,“微小栓子”被怀疑可能是“腔隙性梗死”的起因。
上述三种机制的两种都能归因于“慢性血管病”。这种“血管病”实际上和“系统性高血压”有关。其它可能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增长”、“男性”、“糖尿病”和“吸烟”。
大部分专家认为,“腔隙性梗死”是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或“糖尿病状态”下的“脑深部小血管”的疾病,而和“闭塞性颈动脉疾病”并无关联。这正好和“腔隙性梗死”的”多样的位置分布“相一致。”“腔隙性梗死”可单反或成群存在,且常常累及“双侧大脑半球”。
3.临床表现
超过20种“腔隙性梗死综合征”得到过描述。其中的5种被认定为“具有最大可能”在影像上呈现“腔隙性梗死”:
?纯粹的运动型偏瘫
?纯粹的感觉型卒中
?共济失调型偏瘫
?感觉运动型卒中
?构音困难-手笨拙综合征
作为一个普遍规律,“腔隙性梗死综合征”缺乏“失语”、认识不能、忽略或偏盲(所谓的“皮层体征”)等特征。
单瘫、木僵、昏迷、“意识丧失”和“癫痫发作”等临床表现通常也是缺如的。
4.诊断
“腔隙性梗死”的“活体诊断”依赖于发现和“临床综合征”相一致的、“CT或MRI”上见到的、小的、非皮层的“梗死灶”。
也就是说,当大家有了上述的“临床表现”的时候,CT或MRI检查同时也发现了“腔隙性梗死”时,这样“腔隙性梗死”的诊断就去“肯定确立”了。当然,现实当中,也存在一些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腔隙性梗死”患者。
同时,“脑CT或MRI检查”在排除其它“潜在的、威胁生命的诊断”时非常有用,例如“脑内出血”或“硬膜下血肿”。对“潜在卒中机制”(例如“血栓形成”或“栓塞”)的探查仍然需要用来排除“潜在的、可以纠正的复发原因”。
诊断“腔隙性梗死”最好做脑部MRI检查,后者可以更加明确的判断有无急性的“腔隙性梗死”。还可以将“血管周围间隙”和“腔隙性梗死”鉴别开来。如下图所示:
5.治疗和预后
通常情况下,发病4.5小时内静脉使用“阿替普酶”能改善“缺血性卒中”的预后。可靠的证据表明,静脉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也是有益的。大部分急性的、不适合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应当接受“阿司匹林”治疗。
和“其它类型的脑梗死”相比,“腔隙性梗死”具有较好的短期预后。这种好的预后至少能持续1年。
来自魏社鹏的感想:
21世纪又已经过去了18年,绝大部分老百姓都知道有CT这个检查设备了,很多人主动要求医师给他做个脑CT检查。脑CT在判断有无“脑出血”方面的确要比MRI直观和准确。但是在判断有无“腔隙性梗死”方面就几乎不具备准确性了。
通常,确诊“腔隙性梗死”的患者是需要给予“卒中的二级预防”,也就是可能需要长期吃“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尤其是罹患有“三高”的患者。为了对自己的“脑部结构”进行精确的判断,建议大家在“不是紧急的场合”去做一个头颅的MRI平扫,以免被误诊为“腔隙性梗死”。
魏社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