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病寻医脖子硬成棍子,颈椎病正在拖垮

2023-1-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整天对着电脑的上班族、游戏迷,

爱玩手机的低头族,

经常窝在沙发或床上“葛优躺”

……

长时间不当的姿势

导致颈椎病的发病年龄

越来越趋向年轻化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正常的节段神经、脊髓行走通畅

颈椎磁共振中病变节段,椎间盘突出并神经受压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颈椎病的类型

颈椎病目前分型主要有:

1.神经根型颈椎病

具有较典型的颈椎神经根受压症状,如上肢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可有下肢乏力、行走不稳等症状。

3.椎动脉型颈椎病

因椎动脉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可有猝倒发作,可伴有颈性眩晕。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颈椎椎体前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等。

6.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多有相应的压痛点,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7.混合型颈椎病

多种症状、病变的混杂。

颈椎病的检查及评估

除了对应颈椎病的症状,同时需要专业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

常见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主要了解是否存在颈椎生理弯曲变化、骨折、移位、椎间隙、骨质增生等情况。

正常40岁以上的男性,45岁以上的女性约有90%存在颈椎椎体的骨刺。故有X线平片之改变,不一定有临床症状。

2.肌电图检查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检查都可提示神经根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从而失去对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

3.CT检查

较X光检查细致,尤其发现隐匿性骨折及骨质增生情况更清晰,可大体见到椎间盘、神经、脊髓等软组织轮廓。

4.MRI检查

对椎间盘、神经、脊髓等软组织可更清晰表现,可评估新鲜骨折及脊髓神经损伤程度。

如何预防颈椎病

1.日常姿势正确:不正确的姿势不但会影响颈椎正常的生理弯度,还会对颈部的肌肉和韧带造成一定的损伤。

尤其现代人长时间不当的坐姿引起颈椎病的发生,所以正确的姿势是非常的重要的。

2.活动颈部:长时间的低头工作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活动一下颈部,这也是预防此病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因为长期保持一种姿势会引起颈椎的血液循环不顺利,这样就会引起颈椎病的发生。

3、按摩:工作时隔一段时间用手进行颈部肌肉按摩,缓解肌肉僵硬及促进颈椎的血液循环。

如何治疗颈椎病

一、保守治疗

1.牵引

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通过牵引减轻椎间盘纵向应力,减缓椎间盘向周围突出,并可放松肌肉改善循环。

2.理疗

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方法可选用高频(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等。

3.运动疗法

1)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

2)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4.药物治疗

可选择性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

二、手术治疗

严重有神经根或脊髓压迫者,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颈椎手术术式众多,各有千秋,无论是单纯减压手术或颈椎减压融合手术,其主要的目的均在于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稳定颈椎,手术短短数小时内,解决患者数年以来日积月累形成的问题。

手术减压前(左)、手术减压后(右)

温馨提示:如您想摆脱颈椎病的困扰,可拨打-预约就诊哦!

(来源: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ysbj/131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