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脑血管疾病
2020-2-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病,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者占76.5%,高血压病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血压者高6倍,且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持续时间长短、年龄和血压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近年统计,约有高血压万人,脑卒中患者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高达万人,每年死亡可达万人;
在存活患者中,75%有不同程度的工作能力丧失,其中40%以上重度致残。
同时,大量资料也显示,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死亡因素与高血压水平和分期有关。3级病死率约占59.3%,2级占47.3%,1级最低占21.3%,显然这与周围血管硬化程度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是高血压病的主要靶器官,它可以通过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或启动产生有卒中倾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直接损害脑;又可以通过引起心肾等主要脏器病变而间接损害脑。一般来说,缓进型高血压病10~20年才出现靶器官损害的并发症,而急进型高血压或恶性高血压在1~2年内就可以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高血压动脉硬化:病理所见:主要累及细动脉和小动脉(直径≤1mm),病变特点是细动脉玻璃样变性。
由于脑组织无氧储备,对缺血和缺氧的伤害阈值很低,当高血压形成时,随着脑血管调节水平的上移,许多生理、生化、免疫因素均参与了细小动脉硬化的形成,最终可能造成以下结果:
①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性;
②小动脉瘤和微动脉瘤形成;
③较大动脉形成梭形或在动脉分叉处形成袋状动脉瘤。
高血压与腔隙性脑梗塞(腔梗):高血压在腔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病变部位多位于大脑前、中、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深穿支,这些小动脉分布在大脑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内囊、丘脑、桥脑和小脑等部位,侧支循环较少,所谓脑内终动脉的供血区。
有报道表明约90%的腔梗病例伴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压1级、2级无症状脑梗发生率分别为4.4%和17.6%。
另有学者报告51例CT证实的脑梗患者,约有5~20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在~mmHg之间,其中mmHg以上者多为腔隙综合征。
可见病程长、血压高者,患腔梗的可能性大、临床症状重。
另外,很多患者并无临床症状而为CT所证实有腔梗,故把高血压称为“无形的杀手”。
高血压与脑出血:脑内穿通动脉外膜不发达,且无外弹力层,中层肌细胞少,故管壁较薄,这是脑出血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脏器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学原因有3种情况:
①脑内小动脉痉挛、缺血、缺氧、代谢障碍,从而造成细小动脉通透性增加,引起漏出性出血或细小动脉管壁破裂出血;
②小动脉瘤或微动脉瘤破裂出血;
③大脑中动脉与其所发出的深穿支(豆纹动脉)呈直角,易受较高压力血流的冲击,在病变的基础上破裂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占脑出血的72~81%,甚至高达94%,对人类健康的打击是灾难性的。
一般认为,血压增高时,脑血管自动调节范围上移对脑本身有一种保护性作用,但高血压持续时间过长、过高,这种调节能力将减弱或消失,并且对动脉压骤降的代偿能力降低;
另外,血压每天波动规律,特点是白天血压较高,夜间下降,午夜最低。长期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升高与白天一样,并与靶器官受损害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高血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数是由动脉瘤引起,多以先天性袋状或囊状动脉瘤为主,占90%以上。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的仅占10~15%,其中多为梭形动脉瘤。高血压在这些动脉瘤的扩张和破裂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近60%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血压是高的。
饮酒、高血压和脑卒中:饮酒和高血压关系密切,但一般认为需要超过一定“阈值”时(酒精34~40g/d)尚有影响,如在日本和瑞典分别对长期中等量以上的饮酒人口调查并随访近20年以上证明:饮酒与高血压关系密切,且为脑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要防治高血压引起脑梗,首先就要加强高血压、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需要首先考虑的目标。它是指已有危险因素存在,而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即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个体发病率和群体发病率,所谓“上医治未病”,它的受益将在下一个10年中体现出来。目前有多种干预措施可供考虑:减重、限盐、增加体力活动和忌酗酒是一级预防高血压、脑卒中最有效的措施,另外,减少应激、补钾、补给鱼油,补充钙、镁,合理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饮食,补充纤维等可能是有效的。
高血压是最重要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或(和)舒张压增高都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且与脑出血或脑梗塞发病风险均呈正相关。为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必须加强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把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扼杀在萌芽中。所谓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病个体或群众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或加重,这些措施常包括一级预防的措施、合理药物治疗及病后咨询等。鉴于目前我国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现状,进行二级预防的意义也很重大。要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采用简便、有效、安全、廉价的药物,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