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基底动脉二
2020-2-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神经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与研究进展》
第2章神经血管和脊柱的应用解剖
2.1神经血管的应用解剖与功能定位
2.1.3椎-基底动脉系统
2.1.3.2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二)
(2)椎-基底动脉受累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源于椎动脉起源处近端的锁骨下动脉狭窄而引起的锁骨下盗血。例如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时,右侧椎动脉部分血液进入颅内后可被虹吸回吸到左侧椎动脉,而满足左侧腋动脉的需求。如果锻炼或频繁使用左上肢,就需要更多的血液,此时血液就从椎-基底动脉供血区被“盗”过来了。除非完好侧的椎动脉也阻塞或受压,一侧椎动脉狭窄或严重发育不全可以无症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和体征是:头昏、眩晕、平衡障碍、耳鸣或其他头部噪声、视觉障碍、口吃、吞咽困难、发音困难、头痛,并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或所谓的发作性跌倒,即患者突然出现跌倒在地,但患者意识清楚,恢复控制姿势的能力后,很快又能站立起来。这些症状和体征可以任意组合,突然发生。
2)小脑下后动脉受累小脑下后动脉起源于椎动脉,受累时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其最常见原因为小脑下后动脉梗塞或椎动脉梗塞,主要表现为突然眩晕发作、共济失调、恶心、呕吐、言语困难和呃逆。
3)基底动脉受累
基底动脉主干受累:引起脑干广泛性病变,累及脑神经、椎体束及小脑,出现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昏迷甚至死亡。
基底动脉尖部受累:基底动脉顶端分支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给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受累时表现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对侧偏盲或皮质盲、严重的记忆障碍、大脑幻觉及脑桥幻觉、意识障碍等。
内听动脉受累:病侧耳鸣、听力减退、眩晕、呕吐及眼球震颤。
脑桥支受累:双侧脑桥支闭塞产生闭锁综合征,不能讲话,有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短旋支受累:产生脑桥腹外侧综合征,表现为同侧面神经、展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
旁中央支受累:产生脑桥腹内侧综合征,表现为同侧周围性面瘫、对侧偏瘫和双眼向病变同侧同向运动不能。
小脑上动脉受累:脑桥上部外侧综合征,表现为同侧共济失调伴步行不能和意向性震颤等。
大脑后动脉受累:主干闭塞症状取决于侧支循环。单侧皮质支闭塞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官,上部视野较下部视野常见,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读、命名性失语、失认等;双侧皮质支受累可导致完全性皮质盲、视幻觉、记忆受损、不能识别熟悉面孔等。脚间支闭塞可引起垂直性凝视麻痹昏睡甚至昏迷同侧动眼神经床痹、对侧共济失调、对侧不自主运动和震领等。深穿支闭塞可引起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深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和舞蹈-手足徐动症等。
更多精彩内容:
颈动脉系统—颈外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
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瘤
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外动脉瘤
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畸形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外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静脉窦血栓
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血管—头臂干
椎-基底动脉系统—基底动脉(一)
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血管—颈总动脉
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放射学诊疗的范围与种类—脑肿瘤
颈动脉系统—颈内动脉各段划分及其重要分支血管(二)
颈动脉系统—颈内动脉各段划分及其重要分支血管(三)
颈动脉系统—颈内动脉各段划分及其重要分支血管(四)
广州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癫风能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