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职业康复师抱诚守真走天下
2016-11-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我们分院的经典案例,如果坐下来讲的话,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的确如此。自年下半年起,医院康复分院日均住院病人数保持在人左右。在所有的出院病人中,随便挑选一位做个访谈,写篇稿子是不成问题的。
“我们每天都会面对新的病人,每天要都在面临新的挑战,明天只会比今天做的更好。如果真的要讲,就说说最近刚出院的一位病人吧。”
◆◆◆
一家团圆突发脑梗
年2月10日,大年初三,晚上9点多,成人康复科值班护士小卢接到电话,电话是一位曾在科室住过院的大妈打来的,称自己的一位亲戚头晕、头痛,马上就到。
电话刚放下,人就来了。病人是被急诊科送来的,躺在担架上,年龄大致50多岁,双目紧闭,表情痛苦。急诊医护人员已经安排病人做了CT检查,显示有急性脑梗塞病灶。
一听是急性脑梗塞,医护人员连忙给病人查体,并完善相关检查。尹医生详细查体后,综合病人的血压、血糖、凝血四项等检查结果,立即下达医嘱:“内科一级护理、卧床休息、输氧、输液、药物对症治疗。”
两个小时后,病人自感头晕症状有所减轻,但医护人员并无丝毫放松,因为CT检查结果不容乐观:1.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2.脑干异常密度影。
脑干部位是人体生命中枢聚集地,病情若进一步进展,病人命可不保!
经询问,病人有高血压病史,两年前就曾患过脑梗塞,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这次发病的诱因,可能是中午的那顿团圆饭。饭后病人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在当地卫生院进行头部CT检查,但未发现明显病灶。
家人认为问题不大,让医生开了点口服药就带着病人回家了。不料,病人回家后头晕加重,晚上七点多出现言语不利、流涎明显,家人感觉不对劲,马上把病人送到了这里。
◆◆◆
病情凶险家属存疑
经过一夜的细心治疗,患者头晕症状减轻,但出现了进行性饮水呛咳、言语骞涩。次日早上大查房,康复分院院长时建卫见到了这个病人,他说:
“患者有可能为医学上所说的进展性脑梗,此病即使积极抢救,也避免不了病情进展,病情比较凶险,要进一步给病人完善头颅MRI,以确诊患者是否存在脑干梗塞。”
“延髓右侧异常信号。”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印证了时院长的推断,病人的病情诊断明确:1.急性脑干梗塞;2.双侧基底节区脑梗塞;3.轻度脑白质脱髓鞘。
医生再次与家属沟通病情:患者病情较重,延髓梗塞可能造成呼吸抑制、吞咽障碍、言语不利等情况,在脑水肿高峰期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等。
慎重起见,科室邀请神经内科胡殿亮主任会诊,根据会诊意见,在原来基础上加了一组抗凝药物输注。药有点贵,但家人没有任何犹豫,说只要能治好病人,再贵都要用。
家属积极的态度感染着每一位医护人员,他们也尽心尽力的观察与护理着病人。因患者饮食呛咳,医生建议采用鼻饲,以免患者营养缺失。然而患者和家属都不愿接受,他们说病人以往做过鼻腔手术,最重要的是,使用鼻饲管后病人形象大打折扣,亲朋好友来探望了不好看。
“使用鼻饲胃管,一方面能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经口进食引起的呛咳、误吸导致的肺部感染等不良后果。”经过尹大夫一番细致的讲解,患者家属接受了医生的意见,同意了留置胃管。
为了进一步消除他们的顾虑,尹大夫请了耳鼻喉科王国定主任进行会诊,对病人的鼻腔状况进行了仔细的研究。
鼻饲管顺利插入后,护士把一些注意事项向家属进行了交代。住院期间,家属配合的相当好。针对患者出现的吞咽障碍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痰液明显,护士及时给予雾化吸痰等处理,并请营养科会诊,为病人制定了科学的营养食谱,保证了病人的营养需求。
在科学的治疗与精心护理下,患者的病情没有进一步发展。但是,正是这个表象的稳定,使得家属认为病人的病情并不严重,有点危言耸听。
蔡桓公不是有句名言嘛:“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看“病”,然后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
尊重选择打消疑虑
在住院的第三天,家属犹豫着跟我们说了他们的想法:医院看一下。
家属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可能认为这是康复科,不是脑血管病专科。但是医务人员知道,目前患者的病情并不稳定,尚不能随意搬动,一旦搬动,随时可能出现不可预知的后果。
鉴于这种情况,医生建议家属携带患者的CT和MRI医院找专家咨询,听听他们的意见,如医院治疗,康复科将全程护送。
第二天,患者女儿即携带医院咨询,但是专家的意见和成人康复科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这下,家属的心算是安定了下来。
于是,在接下来的治疗中,家属和病人非常配合我们的治疗与护理。雾化吸入、口腔护理、翻身叩背、机械排痰……都做得非常到位。由于病人的配合,她的病情很快得到了逆转。
病人住院第五天,生命体征已稳定,医生立即给予康复评定,针对吞咽障碍给予患者吞咽治疗,包括舌针、面部肌肉按摩、舌体牵拉、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等。
◆◆◆
急于求成再生嫌隙】
康复及时介入,效果的确神奇。病人的疗效十分显著,在进行吞咽治疗的第三天,她已经能够经口进食少量糊状食物。然而,虽然医务人员很高兴,家属却很心急,他们认为吃饭是人的本能,原本就是个小问题,应该很好解决。
这个时候,医务人员再次与家属进行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词语耐心跟他们讲了“脑卒中与吞咽”方面的知识,家属焦躁的情绪总算平复了下来。
吞咽治疗的第七天,我们的吞咽治疗师钱蕊与尹大夫商量后,决定对患者进行了吞咽功能造影,分别进行了糊状、固体、水的进食过程分析。造影发现,患者进食糊状、固体食物尚可,但喝水的速度略慢。
去除胃管的时机到了,治疗师建议先让病人经口进食,量不够的话再插鼻饲管补足。当天晚上,患者尝试进食小米粥,过程比较顺利。第二天早上,家属自行让患者饮水,除了饮水速度稍慢点,整个过程无明显呛咳,中草药液也喝比较顺利。吞咽治疗师随即允许患者在监护观察下少量多次进食各种食物,效果令人满意。
◆◆◆
信任配合效果显著
随着顺利进食,病人和家属的脸上渐渐有了放松和笑容。在此同时,病人也从只能半躺,发展到可以坐在床边。再后来,病人就能够下床走路了,但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摔倒。
起初,家属总以为这是病人平时胆小所致,在经过平衡功能评定,发现病人的得分仅为29分,远低于标准分56分。她的平衡存在一定问题,日常行走过程中跌到风险性比较大,需要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经过前几周的治疗,家属对医务人员已经相当信任了。于是他们说:“你们让怎样,我们就怎样,你们啥时候撵我们走,我们再走。”
又经过一周的康复治疗,病人康复出院了。
三天后,尹大夫对病人进行了电话回访,这位病人竟然跟着女儿到外地爬山去了。用新郑话来说:这位大妈可够“活塞”的!
回顾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绝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这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经验、过硬的技术,还要有宽广仁厚的胸怀和高度负责的态度。
临床与康复,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不妨打个比喻:
假如,我们把病人比做地震后的一座危房,通过修理能保证它不会垮塌的,是临床。但是,修过的房子断水断电,并不适宜居住,这时候通过进一步的修复,恢复它的各项功能,让它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房屋,这就是康复!”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