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近可怕的ldquo脊髓中风
2020-8-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医院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第一次走近可怕的“脊髓中风”
——兼谈“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
风,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由于大气压力的不同而形成的空气水平流动。然而,在中医理论中,风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正常情况下,风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之一,它与寒、暑、湿、燥、火一起统称为六气,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常情况下,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称为风气。但一旦风成为致病因素,变成了致病的邪气,就称其为风邪。风气对万物有益,对人体也无害;风邪对万物有损,对人体也有害。
风为“百病之长”,变化最多,范围最广,常常让人感觉无所适从,单是大众熟悉的名词,最基本的就有风湿,风寒,风热,和其他邪气一起相合致病,又有产后风,脑中风,马上风……等等名词,在老一辈的嘴里,这也是风,那也是风,但又有多少人能说清楚明白,“风”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风”这么多情,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又凭什么成为"百病之长"?其实在黄帝内经里,早已说明了风的根本性质,“东方生风,风生木……”,风的最基本形态,即是生机,一种无孔不入,流动的基本状态,并不完全是特指邪气。
风到底是什么?最基本的生机,流动,变化,这就是风,古人是讲究比类取象的,风,给予人们最基本的感觉,不就是如此吗?春天吹来了风,带来了初始的生机,感觉很舒服,其实就是这样简单。风的流动,生机的运转出了问题,不以正常的方式运转了,这就是风邪。
中风,即中医理论中的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脑中风,又名脑卒中(Stroke)或脑血管意外。这是中西医都能接受并使用的病名,也是老百姓都非常熟知的疾病。就是指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指患有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以上说了这么多,作者就想引出“脊髓中风”的概念。实质上,脊髓血管疾病就属于“脊髓中风”。而且在“风”的表象上,绝不亚于“脑中风”,甚至对患者的身心摧残更大。
由于脊髓受损后将使大脑指令信息向躯体传递的通路受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患者的运动能力丧失,即短时间内发生截瘫。此外,在病损水平出现急性根痛,损害平面以下脊髓丘脑束传导的痛温觉丧失。病损多为中胸段或下颈段多见,而恢复运动能力往往需要漫长且艰苦的康复理疗过程,还不保有效。因此,可以说,此类损害是极具毁灭性的。
但眼下如果有人突然提出“脊髓中风”,不要说普通大众,就是医务人员也将会感到诧异。首先是脊髓血管疾病远比脑血管疾病少见。再就是,即便发生了,许多时候人们还不认识它。
上篇
(恩师引导.)
一
李□□,女,11岁。患儿陕西某军工厂干部子女,系家中三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发病前,患儿体健,正常上学。发病的当天下午,患儿自觉不适,尤其是感到上背部疼痛,不堪忍受。正当其爬在课桌上哭泣时,被授课老师发现,遂陪同其走回家中。当时,家中的老祖母误认为孩子系“感冒”后不适,就先让其卧床休息。
约一小时后,患儿出现“尿床”。老人曾一度责怪说:“这孩子被娇惯的简直没个样子”(意思是即便不愿如厕,说什么也不能尿在床上......)。老人自然不会意识到孩子当时尿已失禁,更不会想到其双下肢已动弹不得。待父母自班上赶回家中后,遂紧急送我院救治。
入院后,根据患儿的病史体征(包括:突然起病进展迅速、早期剧烈根性疼痛、双下肢瘫痪、以及上胸部以下感觉障碍和小便失禁等),初步诊断为“急性脊髓炎”。
“急事急办”,科内当日就完成了临床上的“三级医师”检诊,并按“急性脊髓炎”给予相应的治疗。
二
当时,恰遇《张□□个人事迹报告会》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电视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况转播。在感受□□□感人事迹的同时,人们对其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而从职业角度,科内人员更会联想到身边的患者。作者迄今仍清晰地记得,时任科主任的游国雄副教授曾反复提醒大家高度警惕“脊髓蔓状血管瘤”之可能(换句话说,他本人高度怀疑患儿系与张□□一样的脊髓病)。
对家长来说,本来“急性脊髓炎”的诊断,就不得不为孩子的前途担忧;再听“血管瘤””之说,更似暴雨之下,又遭雷劈。想着,虽然“脊髓炎”可导致终生瘫痪的几率很高,但是总还可以抱有“重新站起来”的一线希望;而若果真是后面所说的那种情况,双下肢的永久性瘫痪几乎就将成为百分之百。家人及其亲属们焦虑的心情就更可想象......
鉴于当时的情况,家人也曾考虑是否到北京求治。但经过咨询得知,除手术探查之外,关于“脊髓蔓状血管瘤”,临床上还没有确切的检测手段。而且,他们在京(医学界)的亲友们也认为:四医大本身的条件就不错,首先劝解她们用不着舍近求远;其次,也在实事求是地劝导他们,即便就是孩子贪上了那个可怕的疾病,作为家长和亲友也只能接受现实。无奈之中,家人打消了转道北京的想法。这使作者有机会作为住院医师继续参与该患者的诊疗工作。
三
椎管内给药是控制急性脊髓水肿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某些脊髓病而言,它可使药物最直接地到达损害部位。某种意义上说,经椎管内给药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和“高效”的作用。但是,具体途径只有通过腰椎穿刺(术)才能实现。由于人们上对腰穿的误解误传(有人将抽取脑脊液,说成是抽“骨髓”或“脊髓”等),特别是在患儿入院的当天首次腰穿检查时,由我带教的进修医生操作,结果不甚顺利,致使患儿对腰穿更加恐惧,宁可接受瘫痪的“威胁”,也不愿承受腰穿的“苦果”,执意不再接受椎管内给药治疗。
虽说患儿聪明睿智,性格乖巧,品学兼优,但毕竟是家中幼女,平时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可以说是娇宠有加;再从年龄方面说,孩子尚处在“既懂事,又不太懂事”阶段。这可又给家长出了个难题。怎么办?“疗疾如救火”,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疾患来说,一旦拖延,将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医院总是有医院的规矩。按照教学大纲规定,腰穿技术是进修生一定要掌握的技术(当然,一定要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这是制度,也体现了医院的宗旨。鉴于这种情况,既要兼顾到教学制度,不能让实习者和进修医生提出意见(因为,校方将不定期地进行“评教评学”活动);又必须考虑到患儿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抓紧治疗。经过连哄带劝(用当时的话说“椎管给药就是保命!”),患儿终于答应继续接受椎管内给药,但条件是一定要由作者亲自操作。这又需要“特事特办”。最后,经过与时任主治医师的唐丽君老师商定,每次椎管给药也就由我负责完成。
曾记得,作者当年就只能利用午休时间为其治疗。还好,凭借充分的局麻作用,并争取“一针到位”,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患儿几无大的痛苦。结果,孩子初期的对抗心态随之消散、对腰穿的恐惧也逐次减少。尽管住院期间,患儿被进行过多次椎管给药,但她均能很好地配合。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患儿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应该说,当年的椎管给药为患儿的康复赢得了时间,赢得了疗效。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患儿终于可以下床走路了。至出院时,除晚间偶有遗尿现象外,患儿的运动、感觉均接近正常。家人自然甚为感激,我也为自己的付出有了成效倍感欣慰。
年5月,患儿以“急性脊髓炎”出院。这个结局在当年来说,真可谓皆大欢喜。
四
一年之后,对本文的“出炉”、乃至给作者带来终生影响的机遇悄然而至。因此,也就引出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插曲。
施有昆教授由医院医院神经内科(担任行政副主任一职)。他的到来,不但使科室的整体面貌大有改观;更是引入了许多新的学术理念。后者尤为重要。因为,施教授的“加盟”,打破了科内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一言堂”的倾向(其中,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医院神经内科组建相对较晚,业务方面也相对薄弱)。对作者而言,不仅仅是又多了一位导师,而且更是感受到了老师们“各有所长”、“天外有天”……
在前,施教授未曾赶上述患儿的诊疗过程。平日里,他对我的动手能力(查体、操作等)评价较好,可以说,对作者的“悟性”也较为赞赏。作为上级医生,在查阅既往的病历时,施教授对该患儿的最后诊断提出异议(现在想来,是他在急性脊髓病的鉴别诊断方面早有警惕)。
在李□□的诊断问题上,施教授坦率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他首先就(病历中分明已经标明的)患者始终存在的“深浅感觉分离”现象提出质疑。然后,建议我就“脊前动脉综合征”这个专病查查资料,并仔细作些思考。当时,施教授虽采用的是与我“私下讨论”的方式,但是,在我思想上产生的震动、以及受到的启发很大、很大,真可谓“茅塞顿开”......
我首先意识到,患者的脊髓损害并非全横贯性损害。因为,其双侧后索功能始终完好,这不符合“脊髓炎”的损害特点。而从纵定位看,恰是脊髓血供的薄弱区之一,是血栓形成的多发部位。再回顾性地从(治疗之后)脊髓功能恢复的顺序看,患者痛温觉的恢复较肌力恢复的相对较早、较好,这符合脊髓血流循环的代偿规律。当初,对作者来说,虽缺乏实践经验,但毕竟已有了较好的(神经科)基础知识,又经历了上述诊治的全过程,我很快就将相应的理论点(诊断依据)与患儿的临床表现“对号入座”。最终,我将患者原来的诊断更正为“脊前动脉血栓形成”。
在对施教授丰富的临床经验表示钦佩的同时,作者对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表示赞赏。经过再度反思,使我进一步领悟到,虽然,“急性脊髓炎”和“脊前动脉综合征”早期的处理原则大致相同(如:在有效地减轻病变组织水肿基础上,积极改善血循环等),但由于两者的病因各异,真正的对因治疗还是存在着许多质的差别。换而言之,无论在患儿的诊断上,或是在其治疗方面,作者均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盲从。这首先暴露出自己对有关基础理论的缺失。尽快补上这一课,对当时的作者来说,尤为迫切。
五
然而,欲对“脊前动脉综合征”有一比较清晰概念,就必须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着手,必须从脊髓的大体解剖谈起。即首先应对脊髓的供血系统有个大致的了解。因为,这是理解本文内容、或者说是与读者进行交流或沟通的基础。下面,既有单纯的书面知识;也有作者结合临床实践对相关内容的剖析和理解;甚至有的就是作者当年有关的读书笔记。或许,这里所涉及的内容,对许多读者、甚至对非神经科专业的医生们来说,很可能会感到生疏。因此,还是那句老话,或略读、或细阅,读者可根据需要做出选择。
在两侧椎动脉混合形成基底动脉前,它们分别发出分支向颈髓的最上部走行,成为脊髓动脉的供应支,此处也是脊髓动脉的起始部位。脊髓动脉分脊前动脉和脊后动脉两种。前者走行于脊髓的前正中裂内,下行至圆锥终点,在此袢绕到腰骶髓后面与脊后动脉相连;后者为二条,纵行于脊髓的后外侧沟内。三条动脉之间由小分支于脊髓表面相互吻合成网,称脊髓冠状动脉(也称脊髓周边动脉)。脊髓上部(颈髓和上胸髓节段)的脊髓动脉接受椎动脉、颈升动脉、颈深动脉的分支;脊髓中、下部的脊前、后动脉则与由主动脉发出的肋间动脉、腰动脉的分支和髂内动脉发出的骶外侧动脉的分支(即根动脉)吻合。每条根动脉进入椎间孔后又分为两支,一支沿脊神经后根走行,称后根动脉,至脊髓后外侧沟处与脊后动脉相接;另一支沿脊神经前根走行,称前根动脉,至脊髓前正中裂连接于脊前动脉。由于小动脉吻合网的存在,且其中的血液又多可双向流动,因此,三条动脉供血量可以不断地得到补充。正常情况下,上述完善的供血体系有效地保障了脊髓的血液供应。作者认为,这是临床上“脊髓梗塞”的发生率远远低于“缺血性脑卒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值得强调的是,脊前动脉在形态上虽然是连续的,但在供血时却以根动脉为界,在上、下根动脉之间有临界区域,即,在其下行过程中血量补充是“节段性”的。换句话说,“鞭长莫及”,脊髓本身(在血管发生学上)存在着“节段性”的血供薄弱区。临床上,比较重要的临界区域有胸4、胸12-腰1和颈节段。因此,异常情况下,这些区域就成为脊髓缺血或梗塞的好发部位(此例患者即发生在上胸段)。例如:当循环衰竭伴有全身血压下降、脊髓的血液供应仅相对不足时,而这些区域的严重缺血、甚至梗塞就首当其中,从而引起节段性的脊髓功能障碍,甚至脊髓局灶性的器质损害(软化)。脊髓缺血性病变的后期即可表现为脊髓萎缩、变细。若在全身性血管损害(如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等)基础上,引发缺血、梗塞的倾向则更不待言。
再从脊髓的横断面看,脊前动脉供应脊髓前2/3的营养(包括:前角、中央灰质、侧角、前索和侧索等),这些结构主要与躯体各部的随意运动和浅感觉(温、痛觉及粗浅触压觉)的传导有关;而脊后动脉供应脊髓后1/3的营养(包括:后索大部、后角后部、以及侧索的后部),这个部位主司躯干和四肢深感觉(本体觉和精细触压觉)的传导。显然,脊髓的血液供应以脊前动脉最为重要。因而,正是由于脊髓供血体系所具有的上述这些特点,为临床医生在“脊髓中风”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方面提供了理论根据。
六
关于“急性脊髓炎”和“脊前动脉综合征”的鉴别问题,作者从最基本的概念着手,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小结。
(一)首先就病因而论,“脊前动脉综合征”系脊髓前动脉梗塞后致使脊髓前1/3广泛缺血;而“急性脊髓炎”系与病毒感染后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有关的脊髓损害。显然,前者的发病多与脊髓本身的先天和后天性的血管性因素,或血流中存在可导致脊前动脉梗塞的“栓子”有关(近年来,由于各种介入疗法的开展,引发脊髓栓塞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后者则由各种感染引起。
(二)从损伤的部位看,尽管脊前动脉供应脊髓绝大部分的营养,但在其“血栓形成”后,应始终为部分性(该血管供血区内)脊髓损害。即相应节段的脊髓前角、皮质脊髓束和脊髓丘脑束受累,出现延髓、胸髓以及腰髓部分性损害的临床表现。尤其可表现为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压觉存在(因脊后动脉供应的脊髓后1/3不受影响)。换句话说,由“脊前动脉综合征”所造成的脊髓损害依然是局灶性的。而“急性脊髓炎”所引起的脊髓损害系“非选择性”、且往往为全横贯性损害。
(三)从受损的程度上分析,因炎性浸润所造成损害的完全性和相对的持久性,决定了“急性脊髓炎”的损害程度相对较重,临床症征也相对稳定;而“脊前动脉综合征”,或因动脉梗塞程度的不同;或因血流循环中代偿机制的参与;其临床表现在相对的短期内可能会有所波动(尤其脊髓周边结构的损害多可表现为不全性)。因此,两者间的这种差异也会给人们的分析、鉴别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
(四)识别某些假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临床上的实际情况很复杂,如:在完全性脊前动脉梗塞早期,由于脊髓大部缺血后出现的高度水肿等改变,完全可同时使脊髓后索功能受累,进而显现出类似“急性脊髓炎样”、“全横贯性”脊髓损害之征象。这是把人们引向误区的最大因素之一。然而,临床上,类似的直接损害和间接受累肯定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从而提示:在有效的脱水措施前后,临床医生及时地对患者的临床体征进行前后对比观察,很可能为在两者的鉴别诊断方面找到突破点。只有当脊前、后动脉同时梗塞,并且两者发生在同一区域(即相同的脊髓节段)才有可能出现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将十分罕见。或许,就只有在相应的“实验模型”中才能见到。
这是作者认识“脊前动脉综合征”的初始阶段。应该说,初次实践及其有关的理论积垫对自己的影响是深刻的。其“突发性”、“急进性”、“节段性”、“部分性(损害)”几个关键词,已经像钉子一样,深深地铸扎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对作者而言,这不仅仅是弄清楚了上述个案的诊断问题;而是在老师的启发下,在认知本病的方法(论)上,作者在脑海中初步搭建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平台”。
下篇
(跟踪随访.)
虽然,作者对当年李□□的相貌特征难以记起,但对其父母及其家人的印象至今仍很深刻。思其缘由,主要是当年作者对这位小患者的遭遇极富同情,尽管每天给予检查治疗,但由于“蔓状血管瘤”的说法,总似一块阴影笼罩在心中,因此,在其住院期间,真是不忍心直面这位小患者。换句话说,如同在许多情况下一样,尽管不是患者的家人,但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意外,周围的人同样不能接受种种残酷的现实。
一
多年来,虽说对李□□的预后,作者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但由于缺乏确切的消息,因此,也时常念及当年这位小患者的个人成长。
多年了,双方的情况变化很大。一方面,作者经历了多次的单位转换;二是,随着国营企业的改制,孩子家长当年所在单位的名称也有变更,故彼此间的联系也随之中断。加之,手头又没有别的联络方式,因此,几天前,作者只得将信件试投到其父亲当年所在单位,权作“投石问路”......
二
年3月20日真是个好日子。在作者看来,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正当在我告别黄老先生返回家中之后;正当我还在黄老问题上有许多“挥之不去”的感慨之余;远在西安的李先生(李□□的父亲、曾任该厂党委书记)给我打来电话。在事隔20年之后(年之前,医患间尚有联系),作者第一次与当年的这位小患者进行了交谈。
李□□如今已至而立之年,且已成家立业(目前,在西安某高校任职)。当作者问到其目前的身体状况,对方十分爽朗地说:“一切都好,没有任何后遗症状......”“欢迎你有机会回来看看”。当时,就如同与阔别多年的家人重新团聚一样,作者真是兴奋不已。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成就感”,真有别于、或者说大大超过了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某些媒体的褒奖、甚至在获得某个奖项之后的那种愉悦。我想,这种感受只有从医者才能真正有所体会......
这里,作者衷心地祝愿(早已完全摆脱当年那场噩梦的)李□□合家幸福、诸事顺遂、前程远大......
结束语
这是作者继《当年的精准诊疗延续了他25年的身体自由》和《一句话开启一个答疑解难的源头》两篇文章发表之后,推出的第三篇回顾性文章。按临床案例发生的时间上讲,这一篇应放在首篇推出,但由于后面两篇给作者的印象更为深刻,加之,尽管在诊断的认识上有点偏差,但治疗还是精准的,以至于这个孩子的预后非常之好,似乎都超出作者的想象(因为,出院后最初的几年,膀胱失禁的情况尚未完全恢复)。
-,37年过去了。遥想当年,在老师们的眼中,作者自己还是个“孩子”(偶发“小疾”,时常受到他们“有家人”的呵护)。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神经系统及其病症,就更是一个“稚者”。因为,神经精神病学,在大学临床教学中所占课时很少,到临床之后,几乎就是等于从零开始。好在,作者身边有很好的老师,加之,原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本身就是其强项(老校长涂通今就曾留学苏联医学科学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学习,并获得副博士学位),该校神经科学研究所在国际国内名列前茅。这些有关神经科的软硬件无疑对作者提供了难得的方便。
像施有昆教授这样的老师们,更是无私地“手把手”地传、帮、带。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老师把知识和技能交给了徒弟,只是第一步,徒弟要想学得好,还需要自己努力,下苦功多练习,才能学的好,学得扎实。
师傅教的只是基础或者一个法门,起引导的作用,或者说是抛砖引玉,而真正能学到多少东西,修行到何种程度,就看学生的领悟能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了。
而修行,则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下面,作者摘引来自网络的一段话,以结束这篇回顾性的文章。尽管话者说的很直白,也很到位,但对作者而言,总还有些似乎有点说不出的感觉(暂且搁下,以后再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万种人
阅万种人不如有高人指路
有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只有自己领会的东西,最终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那是谁也夺不走的。意思就是告诉世人,这世界上,依靠别人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才行.不要以为拜了高明的师付就万再OK了,你自己不好好学,还是白搭......
谨以此文缅怀施有昆教授!
跨越三军始终如医张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