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干动脉瘤的自然病史与治疗
2016-10-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基底动脉干是指从基底动脉起始部至小脑上动脉之间的部分,因此,基底动脉干动脉瘤(Basilartrunkaneurysms,BTA)是指除基底动脉尖及小脑上动脉动脉瘤之外的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由于基底动脉干穿支丰富,且此处位置较深,毗邻重要结构,在动脉瘤的治疗上较为棘手,了解其自然病史及治疗经验有利于把握手术指征,为患者选择更安全的干预方式。一项来自加拿大的单中心报道对BTA的自然病程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及文献回顾,文章在线发表于Stroke杂志(GuillaumeSaliou,etal.stroke,)。
研究共纳入52例BTA,约占所有动脉瘤患者的2.1%(52/),通过CTA、MRA、DSA并结合MR影像学特征将BTA分为急性夹层动脉瘤(acutedissectinganeurysm)、节段性梭形扩张(segmentalfusiformectasia)、管壁出血性膨出(muralbleedingectasia)和囊性动脉瘤(saccularaneurysm)四种类型,其中急性夹层动脉瘤(6例)表现为基底动脉非分叉部膨大后局部狭窄,MRT1加权表现为管壁高信号,提示急性壁间血肿;节段性梭形扩张(11例)指管腔梭形扩张,不伴管腔内或外血栓形成;慢性管壁出血性膨出(22例)指由于慢性夹层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滋养血管破裂导致壁间血肿;囊性动脉瘤(13例)指位于基底动脉主干或其分叉部的真性囊状动脉瘤。
文中还分别对四种类型BTA的临床特征、动脉瘤发展与预后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率在四组中有差异,分别为83%,0,0,38%(P<0.),而节段性扩张、管壁出血性膨出患者较其他两组更倾向于以缺血性卒中起病,亦有少数患者因占位效应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起病(3例)。而囊性动脉瘤患者中54%伴有其他部位动脉瘤,1/3具有可疑家族史。通过对动脉瘤进行26(IQR,2-80.5)月影像学及33(IQR,8-85)月临床随访发现,10例患者动脉瘤体积增大(6例为节段性梭形扩张动脉瘤,4例为管壁出血性膨出),其中两例在随访过程中因SAH死亡,似乎动脉瘤体积增大与出血事件相关。而体积增大的动脉瘤患者相对于稳定的患者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发生率更高(80%v.s.33%)。在第二及第三类型患者中,2例再次发生了缺血性卒中,其中一例死亡,另一例在3个月后mRS为1分。提示在恰当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下,16%的管壁出血性膨出患者卒中再发,而节段性梭形膨出患者无缺血事件再发。值得一提的是,未治疗的囊性动脉瘤患者随访时均未见动脉瘤体积增大或缺血事件发生。
共18例患者接受了介入或手术治疗,其中囊性9例,急性夹层4例,慢性出血性膨出5例;节段性梭形扩张患者均未进行有创干预。除1例患者发现支架移位之外其余采用介入治疗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共2例患者因手术并发症死亡,均为以脑干梗死起病的慢性夹层动脉瘤患者,1例在FD+PCA分流术后因后颅窝血肿死亡;另一例为Elana分流导致脑干梗死。
对于局部梭形扩张及慢性管壁出血性膨出容易发生进展的原因及对抗血小板药物反应的差异性作者进行了讨论,认为前者可能由于内弹力层的破坏而导致管腔进一步扩大,而管壁剪切现象(ongoingdissectingphenomenon)易累及穿支导致卒中,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而后者可能由于管壁内反复出血而致使体积逐渐增大,并容易累及穿支而发生脑桥中线旁梗死,其发生率可高达30%,抗血小板药物效果有限。
作者观点:BTA自然病程与分型有关,囊性动脉瘤较为稳定,但患者常多发动脉瘤,而慢性夹层或局部梭形动脉瘤更容易进一步生长或发生出血事件,尤其是伴有多个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患者在治疗上应更为积极,但最佳治疗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此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影像学随访失访率为2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
原文标题:NaturalHistoryandManagementofBasilarTrunkArteryAneurysms
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
医院神经外科
文婉玲摘译
黄清海审校
百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特色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