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图谱学习2脑软化的病理改变
2016-11-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图释:A双基底节区见多数梗塞灶,形成腔隙状态(箭头所示)。B右侧枕叶陈旧性脑软化灶形成(箭头所示),右侧大脑灰白质界限不清。C早期软化灶内见灶状的水肿区(转白的区域),并可见中性多形核粒细胞浸润。D病灶内大量格子细胞形成。E病灶中可见纤维束及大量肥胖变性的星形胶质及纤维。
简述:脑组织需氧量极高,一旦动脉受阻,必然导致供应区的组织软化,脑软化相同于其他器官的梗死。脑软化依其范围和属于哪些动脉的供血范围分为大软化和小软化。大者皆为大脑大动脉供血范围,多表现在大脑半球的皮质及白质;小者则由于小动脉受阻所致,如大脑中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的穿通支,多分布在视丘、基底节及脑干上部。有学者将软化范围大者称为软化,小者称为腔隙,多腔隙则被为腔隙状态。
病理变化:软化分为贫血性及出血性两种。贫血性软化分为三个期:坏死期、软化期、修复期。1.坏死期从脑表面观察不易与正常者区别。坏死部位可略有肿胀,脑膜血管高度充血。切面略显隆起,可能比正常时稍硬。2.软化期数天后病变区域明显变软,切面为淡黄色,灰质与白质界限不清。3.修复期病变区域往往呈凹陷状,较大病灶者常为囊肿样,囊壁可光滑,含有清亮或混浊液体,也可能被纵横、粗细不一的纤维囊束所横跨而形成多房状。小病灶者则为腔隙,更小者可呈较硬的瘢痕组织。
出血性软化多由栓塞引起,而血栓引起者很少见。显微镜下看,出血性软化与贫血性软化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种大小不一的出血灶。时间久了,可以见到格子细胞内存在含铁血黄素。
(选摘作者医院桂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