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总结
2017-4-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第一章:概述
名词解释
1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连同其树突集中的部位,色泽灰暗,称为灰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称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
2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主要为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颜色苍白。位于大脑和小脑深部的白质分别称为大脑髓质和小脑髓质。
3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皮质以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神经核。
4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外形略膨大。如脑神经节、脊神经节。
5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6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反射活动即减弱或消失。
7躯体神经:指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关节和骨骼肌),管理它们的感觉及运动的神经。
8内脏神经:指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及运动的神经。
简答题
1.神经系统按位置是怎样区分的?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2.神经系统按分布对象是怎样区分的?
躯体神经系统:1.中枢部:脑,脊髓;2.周围部:躯体感觉N,躯体运动N
内脏神经系统:1.中枢部:脑,脊髓;2.周围部:内脏感觉N,内脏运动N(交感N,副交感N)
第二章:神经组织
名词解释
1.尼氏体:光镜下可观察到碱性染料(如甲基胺蓝、硫堇或焦油紫)可将神经元内的嗜染质染成深蓝的颗粒或块状,称尼氏体。胞体和树突内有;轴突内无。在电镜下,尼氏体是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游离的核糖体组成。尼氏体为神经元合成蛋白最活跃的部位,是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中心。
2.运动终板: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长轴突接近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反复分支,各分支末端形成钮扣样膨大,并与骨骼肌纤维形成突触连接,此链接区呈椭圆形隆起,称运动终板。
3.GolgiI型神经元:根据神经元轴突的长短,分为:高尔基I型(GolgiI)和高尔基II型。高尔基I型(GolgiI)轴突较长,其轴突可伸延至胞体范围以外的区域,从脑的一个部分延伸到另一个部分,这些神经元又称为投射神经元(projectionneuron)。如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小脑皮质的浦肯野细胞和颗粒细胞等、脊髓前角的运动细胞等。
4.Schwann细胞:雪旺细胞,又称为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的卫星细胞,扁平、呈薄筒状包绕周围神经的轴突,形成周围神经的髓鞘,对神经元突起具有保护和营养作用。
5.被囊细胞:又称神经节胶质细胞,是神经节细胞的卫星细胞。位置:包绕神经节细胞胞体周围,一层。形态:扁平或立方形。其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较深,细胞质不明显。在被囊细胞的外面有基膜。能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和发育。
6.环层小体:体积较大,呈卵圆形或圆形,广泛分布于手掌、足趾的皮下组织、外生殖器、韧带、关节囊和肠系膜等处,感受较强应力刺激,产生震动张力、牵拉和压觉。
7.肌梭:是分布在骨骼肌的感觉神经末梢,呈梭形,肌梭主要是感受骨骼肌纤维伸缩、牵拉刺激,产生肌纤维张力感,使机体产生各部位姿势、位置状态的感觉。肌梭属本体感受器,在调节骨骼肌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8、郎飞结(nodeofRenvier):每个施万细胞形成一节髓鞘,两节段相连处狭窄,称郎飞结,此处无髓鞘。是产生跳跃性传导的结构基础。
简答题
1.叙述电镜下典型神经元胞体的结构。
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周围神经的神经节内,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其形态有圆形、梭形和锥形等,其大小不一,直径小者3–15μm不等,大的可达μm以上。神经元胞体的超微结构与其他细胞大致相似,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
2.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区别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轴突:
(1)数量:发自轴丘,只有一条,表面光滑。
(2)功能:主要传递神经冲动和神经信息,将冲动传出胞体。
(3)结构特点:①光镜下:无尼氏体②电镜下:神经细丝显著?轴突标志物:NF-(神经丝蛋白)
树突:
(1)数量:从胞体发出,一条或多条,表面常有侧棘或小突
(2)功能:接受刺激和将冲动传入胞体。
(3)结构特点:①光镜下:尼氏体②电镜下:微管显著?树突标志物:MAP2(微管相关蛋白2)(高分子量)
3.简述化学突触的结构。
(1)光镜下:轴突末端膨大,呈扣状或环状称终结或终扣synapticbouton,附在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的表面。
(2)电镜下:分突触前部(前囊)、突触后部、突触间隙。
1)突触前部:前一个神经元膨大的轴突终末,电镜下观察呈囊状结构。又称突触前囊
2)突触后部:与突触前部相对应地膜,为突触后膜,膜下也有致密物质附着。突出后成分的结构随连接部位(胞体、树突和侧棘)的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可见线粒体、微管、神经细丝、粗面和滑面内质网。
3)突触间隙: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突触前、后膜之间有间隙,称突触间隙
4.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主要结构特征和功能。
1)星形细胞
结构:胞体直径约9~10μm左右,多角形,最大
功能:支架、支持作用;损伤后修复(胶质瘢痕);形成血脑屏障,参与物质运输等。
2)少突胶质细胞
形态:胞体较星形细胞小,呈球形或多角形6~8μm左右
功能:形成髓鞘。摄取GABA;损伤时参与吞噬;抑制神经元生长等
3)小胶质细胞
结构:最小,直径约4μm。呈扁长或多角形
功能:损伤后,异常活跃,增殖,移向损伤部位,吞噬坏死组织促进修复
5.轴突被切断后,神经元(包括轴突)可发生哪些变化?
(1)胞体变性:周围神经纤维被切断数小时后,光镜下:神经元胞体肿胀;核移向边缘;尼氏体溶解,从中央向周围扩散。胞质色浅,2周后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恢复。电镜下:胞体内粗面内质网数量减少,排列松散以至消失;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出现不同变化。
(2)神经纤维变性(溃变):
远侧段:切断后,远侧首先出现轴突、髓鞘和神经膜细胞肿胀,不久分裂为碎片,崩裂成颗粒、被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所吞噬,最后消失。此变化称顺行性变性。
近侧段:切断后,神经纤维的近侧端也发生溃变,称为逆行变性。其胞突肿大,崩裂成颗粒,被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所吞噬和清除。
(3)再生:溃变的神经元的胞体和神经纤维修复。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发生---未留复习题
第四章:脊髓和脊神经
名词解释
1闰绍(renshaw)细胞:脊髓灰质前角内分布的小型中间神经元成闰绍细胞,其接受α神经元轴突的返回侧支,发出的轴突又终止于同一个α运动神经元胞体,具有抑制作用,故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2马尾:腰、骶、尾段的脊神经根在没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围绕终丝下行,所形成的结构,仿其形称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
3白质前连合:在灰质连和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和,由左右交叉纤维组成。传导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
4脊髓休克:脊髓突然完全横断后,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这时躯体反射消失,内脏反射也不存在,出现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无汗、尿潴留和无病理反射等。数周至数月后,各种反射可逐渐恢复。
5脊膜支(窦椎神经):是脊神经干出椎间孔后分出的极小的支,在脊神经分前、后支之前发出,再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各脊膜支又分为较大的升支和较小的降支,并相互吻合形成脊膜前丛和脊膜后丛,分布于脊髓被膜、椎骨、椎间盘、纤维环、韧带、骨膜、血管壁。
简答题
1、脊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如何?
1)外形: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的圆柱状(全长有两个膨大),最宽处直径1~1.2cm。表面有六条纵沟。下端变细为脊髓圆锥,通过终丝至于尾骨的骨膜。
2)脊髓的内部结构:
①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圆锥处,扩大称为终室,向上与第四脑室相通,内含脑脊液。成人此管常闭塞。
②灰质:中央管周围,呈“H”形,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及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构成。
③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
2、试述下列传导束的起始、行程和功能。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皮质脊髓束;
(1)薄束、楔束:
来源:同侧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薄束由下半身(T5以下)来的纤维组成,楔束由上半身(T4以上)来的纤维组成。
行程:沿脊髓后索上行,终止于延髓内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功能:传导身体同侧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
(2)脊髓丘脑束:
来源:对侧后角细胞
行程:主要起自脊髓灰质Ⅰ和Ⅶ层,前束加入内侧丘系,后束形成脊丘系,终于背侧丘脑。
功能:前束传导皮肤的粗触觉;侧束传导皮肤的痛觉和温度觉。
(3)脊髓小脑束:
来源:后束起于同侧板层Ⅶ的胸核,前束起自腰骶膨大Ⅴ-Ⅶ板层的外侧部。
行程: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终于小脑皮质。
功能: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和触压觉信息至小脑。后束的信息可能与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协调有关,前束传导的信息则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有关。
(4)皮质脊髓束:
来源: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它皮质区域)。
行程:终止于脊髓前角。
功能:传到大脑随意运动的冲动,支配躯体运动。
3、通过检查患者的感觉障碍现象怎样知道是脊神经、后根、后索和白质前连合损伤?
(1)脊神经损伤后,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的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并在其分布区出现植物机能障碍。支配部位运动及感觉皆障碍。
(2)后根损伤:患侧损伤节段以下躯体和内脏的感觉机能障碍,包括刺激症状和破坏症状两个方面。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不等程度的疼痛,破坏症状为感觉减退或消失。
(3)后索损伤:表现为患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
(4)白质前连合损伤:双侧节段性痛温觉丧失,触觉存在。
4、脊髓主要节断(高颈髓、颈膨大、胸髓、腰膨大、脊髓圆锥和马尾)横贯性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原因?
(1)主要临床表现
1)高颈髓(C1~C4):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中枢性瘫痪,膈肌瘫痪,括约肌障碍(尿、便失禁),四肢和躯干多无汗,常见于:环枕部畸形、外伤和炎症等
2)颈膨大(C5-T2):两上肢呈周围性瘫痪,下肢呈中枢性瘫痪,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C8-T1节断侧角受损可产生Horner综合症,括约肌障碍(尿、便失禁)。
3)胸髓(T3-12):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受损节断有束带感、两下肢中枢性瘫痪及括约肌障碍。Beevor症,又称脐孔症
4)腰骶膨大(L1—S2):上肢不受影响,两下肢软瘫。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受损节断有束带感。括约肌障碍(尿便失禁,还有其它内脏机能紊乱症状)。
5)圆锥病变(S3-5、尾节):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症。马鞍区感觉障碍。膀胱反射中枢破坏:尿潴留。性反射中枢破坏:阳痿。
6)马尾: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根痛明显。大小便功能出现较晚。类似腰膨大和脊髓圆锥联合病变。但马尾行程长,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
(2)损伤原因:
外伤性损伤:脊髓震荡,脊髓挫伤与出血,脊髓断裂,脊髓受压等。
非外伤性损伤:炎症,继发性缺血,异特卡压,继发性水肿等。
5、简述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其主要的分支。
①颈丛:
组成:C1-C4的前支。
位置:胸锁乳突肌上方深部。
分支:1)皮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2)肌支:膈神经、颈襻、颈交通支。
②臂丛:
组成:C5-8,T1前支的一部分。
位置:经颈根部、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锁骨之后进入腋窝。以锁骨为界分为锁骨上部和锁骨下部。
分支:胸长神经、肩胛上神经、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胸背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③腰丛:
组成:T12、L4前支的一部分,L1-3前支。
位置:腰大肌的深方。
分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生殖股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
④骶丛:
组成:L4前支的一部分、L5、S1-S5、Co神经的前支。
位置:盆腔内,骶骨及梨状肌前面。
分支: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坐骨神经。
6、简述下列临床症状的原因:马蹄内翻足、钩状足、垂腕、爪形手、猿掌畸形。
①马蹄内翻足:腓总神经损伤时,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内翻足畸形,走路时呈“跨阈步态”。
②钩状足:胫神经损伤,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由于小腿前外肌群的过度牵拉,足呈背屈外翻状态,出现“钩状足”
③垂腕:桡神经在肱骨中段损伤,不能伸腕伸指,不能旋后,抬前臂时呈“垂腕”症。
④爪形手:尺神经如在尺神经沟处受损,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内收,各指不能内收外展,无名指与小指的远节不能屈曲。小鱼际平坦,掌间隙出现深沟,各掌指关节过伸,环指与小指的指骨间关节屈曲,成“爪状手”
⑤猿掌畸形: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同时损伤,小鱼际肌、鱼际肌、骨间肌、蚓状肌均萎缩,整个手掌平坦类似猿手。
第五章:脑和脑神经
名词解释
1、网状结构:脑干内除了境界明确的神经核和纤维束以外,还有分布广泛的灰、白质交错排列的网状区,即为网状结构。特点:神经元胞体形状、大小各异;纤维来源、走向不一;联系广泛。
2、丘系三角:在小脑上脚腹外侧,位于小脑上脚外侧缘,下丘臂与中脑外侧沟之间的三角区称丘系三角,其深面为外侧丘系。
3、菱脑峡:脑桥与中脑的移行部缩窄,称菱脑峡,它包括小脑上脚,丘系三角和上髓帆。
4、小脑岛(小脑小球):苔藓纤维与小脑皮质之间的突触连接形式。以苔藓纤维形成的玫瑰结为中心,周围有颗粒细胞的树突、高尔基Ⅱ型细胞的轴突终末等与之形成突触,表面包以胶质囊便构成小脑小球,即小脑岛。(本题未在课件课本中找到答案,仅供参考)
5、纹状体:是基底核中豆状核和尾状核的合称,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哺乳类以下的动物是是控制运动的最高中枢,在人类是皮质下重要的运动整合中枢。损伤后可产生肌张力增高、运动过少和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两种不同的症状。
6、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在大脑半球内侧面一相当恒定的弯曲脑回,位于大脑和脑干相接处。现在认为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皮质下结构组成。
7、内囊:是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在大脑半球水平切面上呈“”形,分为前肢、膝、后肢三部。一侧损伤表现为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
8、后丘脑:位于背侧丘脑后下方,中脑顶盖上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属特异性中继核团,分别是听觉和视觉的皮下中枢。
9、红核:位于中脑上丘平面,黑质的背内侧。为一对卵圆形核团,新鲜时因富有血管略呈粉红色。红核由小细胞部和位于尾侧的大细胞部组成。传入纤维:皮质红核束、齿状红核束;传出纤维:红核脊髓束、红核小脑束。
10、下颌下神经节:位于下颌下腺与舌神经之间,有副交感、交感、感觉三个神经根与此神经节相连。
问答题
1.脑干有哪些一般躯体运动神经核?有何作用?
①动眼神经核:外侧核支配同侧下、内直肌,下斜肌,对侧的上直肌;中央核支配双侧提上睑肌。
②滑车神经核:支配对侧上斜肌。
③展神经核:支配外直肌
④舌下神经核:支配舌肌。
2.延髓内有何交叉?各由何组成?
①椎体交叉:锥体交叉由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发出的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在延髓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椎体交叉,交叉后在脊髓外侧索下降,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管理躯干四肢骨骼肌。
②内侧丘系交叉: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纤维绕过中央灰质呈弓形,称内弓状纤维并在中央管腹侧中线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向上行于脑桥及中脑被盖部,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
3.新小脑的组成、功能和损伤表现如何?
组成:由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齿状核构成。
功能:防止运动过度,校正肢体精细动作,使其更协调准确。
损伤:肌张力降低,共济失调,四肢精确运动的协调运动障碍。如:①意向性震颤或运动震颤:随意运动时肢体震颤,安静时震颤减轻或消失,指鼻不准;②辨距过度:辨距不良,随意运动动作过度;③书写障碍:字迹不规则,字体偏大;④轮替不能。
4.简述大脑皮层的分层及细胞构筑。
①分子层(切线层):细胞少(水平细胞和颗粒细胞),含来自深层密集的纤维。
②外颗粒层(无纤维层):细胞:密集星形细胞、小锥体细胞;有髓纤维少。
③外锥体层(纹上层):此层厚,细胞:大量的锥体细胞(浅层为中型,深层为大型),树突进分子层,轴突进髓质形成联络纤维和连合纤维。
④内颗粒层(外纹层):细胞:含大量的星形细胞,少量的小锥体细胞;纤维来自丘脑的特异性传入纤维。
⑤内锥体层(内纹层):细胞:大量的中、大型锥体细胞(Betz),轴突进入髓质形成投射纤维,少数形成连合纤维。
⑥多形层(纹下层):梭形细胞、星状细胞、马蹄诺蒂(Martinotti)细胞。
5.简述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部位及特点。
部位: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是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最高中枢。
特点:①交叉性支配:一侧运动中枢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
②倒置性支配: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
③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④除发出纤维外,还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等发来的纤维。
6.简述大脑皮质语言中枢的位置及损伤表现。
(1)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置:位于额下回后部(44、45区)。
损伤:患者失去说话能力,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句子,称运动性失语。
(2)书写中枢:
位置: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
损伤:虽然手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图等精细动作发生障碍,称为失写症。
(3)听觉性语言中枢:
位置: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
损伤:虽听觉无障碍,但不能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也不能理解自己讲话的意思,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称感觉觉性失语。
(4)视觉性语言中枢:
位置:位于角回(39区),靠近视觉中枢。
损伤:无视觉障碍,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
7.海马三突触环路及其功能?(未找到准确答案)
(1)嗅区Ⅱ及Ⅲ层锥体细胞轴突(形成穿通通路)----齿状回分子层外2/3---颗粒细胞树突;颗粒细胞轴突苔藓纤维---CA3透明层--锥体细胞顶树突基部;CA3锥体细胞轴突的Schaffer侧枝---同侧CA1腔隙分子层---终止于锥体细胞顶树突干;
(2)三种突触之间都是兴奋性氨基酸形成兴奋性前馈通路。三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类似于一个放大器,具有特殊的记忆机能。
8.管理眼球运动的脑神经有哪些?各有何临床意义?
1)动眼神经:损伤后其支配的眼球外肌瘫痪,出现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及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等症状。
2)滑车神经:损伤后可造成上斜肌麻痹,使眼球不能向外下方运动。俯视时有轻度内斜视和复视。
3)展神经:损伤时,外直肌瘫痪,眼不能外展导致眼内斜视。
9.简述舌下神经起始核团、纤维成分及损伤出现的症状。
起始核团:起于舌下神经核
纤维成分:主要由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组成。
损伤症状:一侧舌下神经损伤,出现患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缩舌时舌尖偏向健侧。舌肌瘫痪过长造成舌肌萎缩。
10.进入舌的脑神经有哪些?各有何功能?
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黏膜,司味觉。
面神经:分布于舌前2/3味蕾和舌下腺,传导味觉冲动,支配腺体分泌。
舌咽神经:舌支分布于舌后1/3粘膜和味蕾,传导一般感觉和味觉。
舌下神经:分布舌内肌和部分舌外肌,支配全部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
第六章: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简答题:
1、脑和脊髓的白质中有哪些感觉和运动传导路?试简述这些传导路的行程,这些传导路损伤后会出现哪些功能障碍?(本题答案有缺损,未在课件中找到,仅供参考)
感觉传导路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损伤表现:(1)脊髓内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同侧意识性本体感觉障碍和皮肤精细触觉障碍。(2)内侧丘系交叉以上损伤:对侧半身意识性本体感觉障碍及皮肤精细触觉障碍
2)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路:
3)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
损伤表现:若三叉丘系以上受损,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障碍;若三叉丘系以下受损,则同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发生障碍。
4)视觉传导路:
损伤表现: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间部的交叉纤维损伤:双侧视野颞侧偏盲
③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患侧视野鼻侧半偏盲
④一侧视束及视束以后的任何部位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5)运动传导路:锥体束1.皮质脊髓束:2.皮质脑干束:
损伤表现:
(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a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硬瘫,即肌张力增高、肌肉不萎缩、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出现等;
b在皮质核束表现为核上瘫: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对侧)。
(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a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无及脊神经表现为软瘫。即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深、浅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等;
b在脑干躯体运动神经核及脑神经表现为核下瘫:即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同侧)。
2、脑和脊髓的白质内有哪些纤维越过中线行至对侧,这些交叉纤维起源于何处?传导什么性质的信号?(内侧丘系交叉、白质前连合、锥体交叉、三叉丘系交叉、视交叉、斜方体等)。
1、内侧丘系交叉:
起源: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信号: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2、白质前连合:
起源: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后角
信号:脊丘系(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脊髓小脑前束:传导下半身的非意识性本体觉。皮质脊髓前束:支配颈部和上肢的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3、椎体交叉:
起源:中央前回上2/3区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信号: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4、三叉丘系交叉:
起源: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
信号:头面部痛、温、触觉、压觉
5、视交叉:
起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信号:视觉、瞳孔对光反射
6、斜方体:
起源:脑干内蜗神经核
信号:听觉
第七章:内脏神经系统
名词解释
1、白交通支:是脊髓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通路,只见于全部胸神经和上3对腰神经与交感干神经节之间,因纤维有髓鞘,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
2、海德氏带(Headzones):临床上将内脏患病时体表发生感觉过敏以及骨骼肌反射、血管舒缩、汗腺分泌异常等障碍的部位称为海德带。了解海德带有助于内脏疾病的定位诊断。
问答题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①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第L1-L3J节段侧角内。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内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第S2-S4节段的副交感神经核。
②周围神经节的位置不同:
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椎旁神经节)和脊柱前方(椎前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器官的近旁(器官旁节)和器官壁内(器官内节)。
③分布范围不同:
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布范围较广,支配头颈部、胸腹腔脏器和全身的血管、腺体和立毛肌。
副交感神经分布不如交感神经广泛,大部分血管、汗腺、立毛肌和肾上腺髓质均无。
④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
一个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交感神经作用较广泛
而一个副交感神经元的轴突则与较少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副交感神经作用局限
⑤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
两者对同一个器官的作用即相互拮抗又相互统一。
2、心丛和肺丛各位于何处?两丛的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各在何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肺的功能产生何种影响?
(1)位置:
①心丛分为心浅丛和心深丛,心浅丛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心深丛位于气管杈前面
②肺丛位于肺根的前、后方,
(2)神经元(胞体)位置:
①心丛: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1-4(或5)节段侧角,节后神经元位于相应胸交感干神经节及颈上、中、下神经节。
②肺丛: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T2-T6节段侧角。节后神经元位于颈胸神经节和上胸神经节。
(3)对心肺功能影响:
①交感神经可使心跳加快,心室收缩力加强,管状动脉扩张;使支气管扩张,抑制腺体分泌,血管收缩。
②副交感神经可使心跳减慢,心室收缩力减弱、冠状动脉收缩;使支气管收缩,促进腺体分泌。
3、盆丛位于何处?其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各各来源于何处?
1)上腹下丛延续到盆腔的部分,位于直肠的两侧
2)盆丛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来源于脊髓L1-L3灰质侧角。副交感节前神经元来源S2-S4副交感核。
第八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和脑脊液、血液供应及血脑屏障
1、什么是脑屏障?脑屏障可有哪几种类型?各类脑屏障分几层,起屏障作用的是什么结构?
1)许多物质很容易透过身体其他部位的毛细血管壁,到达周围组织,但透过脑的毛细血管壁到达周围组织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或选择。这就是脑屏障。
2)分类: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
3)分层血—脑屏障:分cap内皮层、基膜及胶质膜三层。屏障结构毛细血管内皮间的紧密连接;内皮外连续的电子密度均匀的基膜;基膜外有由胶质细胞足板形成的胶质膜。三层组成的复合体、极性分布的电荷、酶系统和免疫反应参与屏障机制。
②血—脑脊液屏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脉络丛上皮细胞三层组成。脉络丛上皮细胞之间的闭锁小带是其主要屏障结构。
③脑脊液—脑屏障:室管膜上皮或软脑膜和软膜下胶质膜是其屏障结构。
2、什么是海绵窦?海绵窦有哪些交通?
(1)海绵窦位于垂体窝的两侧,左、借横支相连。是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窦内被许多小梁分隔成许多小腔,形似海绵,故得名,
(2)海绵窦与颅内外交通十分广泛。
向前:经眼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
向后:经岩上窦、岩下窦与乙状窦、横窦或颈内静脉相交通
经基底静脉丛与直窦和边缘窦相交通
向上:经大脑中静脉及其与上矢状窦的交通支与上矢状窦相交通
向下:经卵圆孔、破裂孔等处的导血管与翼静脉丛相交通
病案分析:(不一定考)
患者××,男50岁。半年前背部曾受外伤。现检查情况如下:
1)右腿瘫痪,肌张力增高,无肌萎缩。
2)右膝跳反射亢进,右侧病理性反射阳性。
3)右腿本体感觉丧失。
4)右半身自乳头以下精细触觉消失。
5)左半身自剑突根以下痛觉及温度觉消失。
6)其它未见异常。
试分析病变的部位,发生在哪一侧,损伤了哪些结构,并解释产生上述症状的原因。
1和2是由于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支配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所以它损伤引起同侧硬瘫,出现右腿瘫痪,肌张力增高,无肌萎缩,还表现右膝跳反射(属于深反射)的亢进,以及右侧病理性反射阳性。
3和4是由于薄束和楔束分别传导同侧肢体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右侧T4节段薄束和楔束损伤会出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
5是由于脊髓丘脑侧束传导対侧(1~2个节段以下)的痛觉和温度觉。
乳头平面对应右侧T4节段的脊髓丘脑侧束损伤,所以出现左半身自剑突根部(T6)以下痛觉和温度觉消失。
综合上述,损伤了皮质脊髓侧束、薄束和楔束、脊髓丘脑束,就是右侧脊髓T4节段的外侧索和后索,考虑为第三胸椎的问题。
北京哪家医院的白癜风专科最好北京中科医院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