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专家教您三暖防中风
2017-7-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过完元宵节,就真正地告别了春节,开始迎接春天的到来。气温正在逐渐回暖,但是乍暖还寒,倒春寒往往令人猝不及防,有些老年人可能遭遇中风的威胁。
初春时节中风高发,往往是由于防寒不当引起,所以预防的重点就是保暖,但这种保暖与冬季的保暖有所不同。冬季气候严寒,我们出门基本都要穿得厚厚实实,保护妥当,一般不会着凉。而初春时节有时温暖如春,有时寒冷如冬,让人摸不着头脑,穿多了热出一身汗后反而容易着凉,穿少了突然降温又会受冻。
上海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如桂建议,初春时节防中风,掌握下面这些技巧,可以真正保暖不受寒。
一、“暖装备”保留帽子围巾
我们平时防寒保暖的“装备”有很多,除了棉袄、羽绒服等衣着之外,还有帽子、围巾、手套等服饰,甚至有些人还会将暖宝宝贴在身上保暖用。然而,初春气温开始回升后,中午明显变得温暖了。于是,很多人就把羽绒服、手套、帽子等都收起来了,暖宝宝也不适合再用了。但是,早春的天气往往多变,早晚温差大,而且还时常会来个突然降温,令人猝不及防,来不及加衣服。
陈主任指出,预防中风,最重要的是头部和颈部的保暖。因为这两个部位的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后突然收缩,一方面会导致血压升高,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或高血压的人群,头部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导致出血性中风;另一方面老年人群或脑血管病患者本身存在颈动脉、脑动脉的狭窄阻塞,脑血管经常处于缺血状态,血管骤然收缩会加重缺血,诱发脑梗塞。所以,初春保暖,我们不如留下帽子和围巾以备不时之需,而且这两样“装备”脱戴方便,随时可以根据气温变化脱下或戴上,对头颈部的保暖也有相当的针对性,给身体加一道御寒的防线,预防中风。
二、“暖动作”时常搓面转颈
中风患者以脑梗塞为多见,而脑梗患者大多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平时体检可能发现颈动脉有斑块、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等问题。陈主任介绍说,由于颈动脉是动脉血液从心脏流向大脑的必经之路,一旦颈动脉狭窄堵塞,就会出现脑缺血,容易诱发脑梗塞。所以,平时可以多做一些脑颈部的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脑缺血。
陈主任推荐了两种可以促进脑颈部血液循环的“小动作”,一种是搓面,一种是转颈。
搓面:先双手掌对搓,感觉暖热之后用双手掌搓两侧面部,上下来回,搓至面部发热即可。然后双手掌改搓两侧颈项部,前后来回,搓至颈项部发热即可。
转颈:先做颈部“米字操”,前后、左右、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方向转动颈部,直至颈部感觉酸胀为止。然后分别顺指针、逆时针转动颈部,直至感觉酸胀为止。需要注意的是,转颈的动作宜舒缓,不宜突然猛烈地进行,以免导致运动损伤。
另外,手指梳头也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具有一定的预防中风的作用。
三、“暖食物”多甘温少寒凉
早春的午后,阳光灿烂的气候有时会令人感觉燥热,想要吃些凉爽的东西,但这种大意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陈主任解释说,生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带来不适,可能导致腹痛腹泻,有一定的诱发脑卒中的几率。
中医认为,寒凉食物会阻滞气血运行,过量食用导致气滞血瘀,瘀阻脑络则易中风。《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之说,早春季节可以适当多吃些甘温食物,助阳气生发,温养身体以防中风。
甘温食物有:鸡肉、猪肉、黄鳝、虾、刀豆、豇豆、扁豆、赤豆、蚕豆、韭菜、胡萝卜、洋葱、山药、佛手、香菜、栗子、白果、核桃、大枣、薏米、粳米、小米、樱桃、杨梅、杨桃、木瓜等,可以适当多吃。
寒凉食物有:螺蛳、西瓜、苦瓜、柚子、绿豆、冷冻饮料等,应该少吃。
除此之外,高脂肪高热量的油腻肥甘食物也要少吃,避免驻湿生痰,导致血液黏稠、血脂升高,增加中风的风险。
总之,早春要注意气温变化,巧妙御寒,可防病养生,降低中风的发生几率。
专家简介
陈如桂上海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头疼眩晕、面痛面瘫、面肌痉挛、肢体麻木、失眠焦虑、记忆力障碍、震颤麻痹、脊髓瘫痪、心肺脾系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调理。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五上午(西院),周三上午、周四全天(东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