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斑块内出血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2017-7-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斑块内出血(IPH)经常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认为是在新生斑块中的破裂所导致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PH与斑块大小的快速发展、富含脂质坏死中心的出现以及管腔狭窄的进程具有显著的联系。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具有无创性,并且在分辨组织特征上有优越的性能,因而对于病变动脉管壁的一系列检查来说是一种理想的手段。医院放射科的Yu等进行了一项研究,该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HRMRI来评估具有基底动脉(BA)粥样硬化患者的内出血的患病率和临床相关性。

该研究分析了来自74例患者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数据和临床数据(45例患者有症状、29例患者无症状),这些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度均超过50%。在磁化预备快速采集梯度回波(MPRAGE)上,基底动脉的高信号强度被定义为是与邻近肌肉相比,超过其信号强度%的区域。该研究分析了基底动脉斑块内出血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

30例患者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上斑块内出血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42.3%、24例患者有症状、6例患者无症状)。磁共振(MR)阳性的斑块内出血组与磁共振阴性的斑块内出血组相比较,症状性病变明显更加普遍(80.0%vs48.8%,P<0.01)。同时,磁共振预测的斑块内出血在高级别的狭窄组较低级别的狭窄组明显更加普遍(P<0.01)。磁化预备成像梯度回波快速获取的阳性和阴性组相比较,急性局灶性脑卒中事件的相对危险度是1.61。

  

与T1加权自旋回波以及TOF血管造影相比,MPEAGE在检测出血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结合MPEAGE序列和对比增强的T1加权像信号和TOF血管造影,对于包括IPH在内的颈动脉斑块成分的评价会更加实用。该研究表明,基底动脉与大脑中动脉(MCA)相比,具有更大的管壁面积,在轴向成像上能更好地被观察,此外还具有更大的脑池空间。因此,基底动脉斑块在HRMRI上能更加精确地被观察。基底动脉斑块狭窄程度的分级在IPH组较非IPH组明显更高。

 

该研究有几个局限之处。第一,该研究缺乏组织学参照的金标准;第二,该研究集中于基底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而存在椎动脉斑块的患者则排除在研究之外;第三,磁化预备快速采集梯度回波成像的准确性较低,并且与具有小的IPH和钙化病灶患者的组织学表现的相关性也较差。

在HRMRI上的基底动脉斑块内出血是高度普遍的。此外,具有基底动脉斑块的患者在核磁共振上阳性的斑块内出血,则与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高风险性相关。

本期编辑:Belle

本文转自:医学参考报神经内科频道

投稿邮箱:tougao

kangfuhui.







































儿童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ysbj/6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