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CT显示苍白球低密度灶,是脑梗塞吗

2018-12-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精品推荐

详细诊断思路

01

患者信息及影像表现

男,77岁,腹部手术史,怀疑脑梗塞入院。

脑CT(图1)平扫显示右侧苍白球低密度灶,结合病史,可能诊断有缺血性脑梗塞、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及术后代谢紊乱。

图1.CT示右侧苍白球低密度灶

MRIT2WI(图2)显示双侧苍白球高信号,这些囊状高信号在FLAIR(图3)上是低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弥散加权成像(图4)没有明显的弥散受限,因此支持血管周围间隙的诊断。

图2.双侧苍白球囊状高信号,边界清晰

图3.双侧苍白球见囊状低信号灶

图4.双侧苍白球未见明显高信号

02

最后的诊断

血管周围间隙

03

诊断要点

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space,V-R间隙)指的是脑穿支血管由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邻近的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不包括毛细血管)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见于任何年龄。其发生部位是脑穿支血管进入脑实质处,不存在于脑皮质内,常见于前连合周围、半卵圆中心、岛叶皮层下的极外囊、脑干等,呈条形或线形、圆形或卵圆形。

CT上呈水样低密度,与梗塞、软化灶较难鉴别,MR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低信号,DWI无明显弥散受限,边界清晰,绝大多数无占位效应。有学者根据其大小将其分为3级,即:I级,直径在2mm以下;Ⅱ级,直径在2-3mm之间;Ⅲ级,直径大于3mm,通常称为大血管周围间隙。

根据血管周围间隙的好发位置、形态、边界、有无占位效应及MR信号等征象,可提高血管周围间隙的诊断正确率。

小看

赞赏

长按







































老牌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便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cpm.com/ysbj/8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